海靈格(Hellinger)的《愛的序位——家庭系統排列個案集》(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版)是一本心理學書,可是其中表達出的一些現象學的觀點,還是很有意思的。哲學需要心理學的支持,而心理學需要在哲學指導下的堅實和深化。這樣的互相支持和配合,才能讓觀點和研究更為深刻。我總認為,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同時也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而一個沒有哲思的心理學家,也優秀不到哪兒去。
海靈格在書里有一段文字,是他對憤怒的歸類和總結(第186-188頁),饒有深意,就費了不少勁,錄了下來。
第一種憤怒:如果有人攻擊我或對我做出不公平的事,我很自然地會有所反應,這種憤怒驅使我做出有力的反抗,而且給予適當的響應。這種憤怒是正面的,它幫助我行動,使我強壯。憤怒在這種情況下是恰當的。當目標達到之后,憤怒也會消失。???
第二種憤怒:當我察覺到,我沒有獲得我可以或者應該獲得的東西;或者是我沒有要求、請求我可以或應該要求、請求的事情,我會感到憤怒。我會對別人生氣,用憤怒來取代行動,而憤怒也就成為沒有行動的結果。這種憤怒會有癱瘓和削弱的效果,而且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以憤怒來替代愛,也是類似的運作方式,我會對所愛的人憤怒,用憤怒來取代表達我的愛。這種憤怒的感覺,是在幼兒期間,對父親或是對母親的愛,被中斷的一種痛苦的經驗。在日后相似的情況下,人會再次體驗到早年的經歷,這種經歷更會削減他的力量。???
第三種憤怒:當我冤枉了某人,但我又不想承認我的行為,我便會對那個人生氣。我就是用憤怒抗拒自己行為的后果,而讓另外一個人來承擔我的罪惡感。我用憤怒代替了自己的行動,使得自己不需付出行動。這種憤怒便令我癱瘓,使我變得虛弱。???
第四種憤怒:某人給予我太多,使我無法報答,這是難以容忍的,我會帶著憤怒,抗拒他的施予。這種憤怒是以責備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子女對父母表示憤怒,憤怒便代替了接受和感激父母,也代替了自己的行動,這種憤怒使人癱瘓和空虛;???
或者也會以意氣消沉和憂郁表示他的憤怒,用以代替拿取、接受、感激和給予對方。憤怒也會在分離之后以一種長期持續的哀傷方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某個已經死去或是離去了的人,假如我依舊虧欠一份接受和感激,或是無法承認自己的罪惡感及其后果的話,就會表現出這樣的憤怒。
第五種憤怒:有些人的憤怒是從別人那兒,或是為了別人而承受來的。例如在一個團體中,有個成員壓抑自己的憤怒,久而久之,團體中另一個成員(通常是最軟弱的那一個)他會毫無理由地生氣。在家庭內最弱小的成員是孩子,例如母親壓抑對父親的憤怒,其中一個孩子便會從母親那里承接到憤怒,而對父親生氣。???
在團體中或是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員不但經常會承接到憤怒,而且也經常會成為憤怒的目標,例如下屬對上司生氣,但他卻將憤怒壓抑,發泄到較軟弱的同事身上;或者男人對女人生氣,卻將怒氣壓抑,然后把憤怒發泄在孩子身上。???
憤怒的對象通常不只是由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例如由母親轉移到孩子,而且也是沿著一個方向,由強者轉移到弱者身上。所以,縱使女兒從母親那兒承接了對父親的憤怒,她也不會發泄在父親身上,卻是會發泄在一個讓她感到安全的人身上,例如她的丈夫。在團體中較弱的成員,通常會成為這種假想憤怒的代罪羔羊,而不是那些較為強勢的人,例如輔導員或是團體的領導者。???
那些承接別人憤怒的人,都具有一種憤怒的特質,而且都為此感到自豪和正當,但他們只不過以別人的力量和正當性在行動,這只會造成失敗和虛弱。而那些受到承接的憤怒的受害者,也會在他們理直氣壯、義憤填膺之下而感到強壯有力,但事實上,他還是軟弱的,而他的受苦也是沒有意義的。???
第六種憤怒:最后這種憤怒是正直而有益的,它是強大、警覺、直達中心而自信的,將我們直接導向正確的目標。它開明而勇敢,能夠面對冷酷而強大的敵人,但又不帶任何個人情緒。置身于這種憤怒經驗之中的人,即使面臨對別人的傷害也不會畏縮退卻,實際上他們并不是對那個被他傷害的人感到憤怒,這種侵犯行為是一種純粹的力量。這是一種長期修煉和實踐的結果,但對于那些有此能力的人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的。
人們都喜歡用“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來作為自己堅持不改變性格和情緒的理論依據。也因此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任、放縱自己的性情,比如憤怒。其實,人人都知道所謂的“怒傷肝”的生理學道理,也知道憤怒對感情、對人際關系的殺傷力,可是,很多人依然控制不住或者不愿意去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讓對他人的傷害和對自己的傷害一次次繼續下去。
我想,一個在意他人感受的人是會注意控制自我情緒的,而那些只在意自我感受,而又總希望將自己的意愿和觀念強加于人的人,則會經常用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所以,上司可以肆意對下屬發脾氣,但是他絕對不敢對他的上司動輒發脾氣。憤怒其實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施暴和顯示話語權的形式。
另外,憤怒,也是當一個人認為受到冒犯、誤解、忽略時提醒他人停止冒犯、誤解、忽略的方式。所謂兔子急了還咬人,脾氣再好的人也有忍無可忍勃然大怒的時候。所以,憤怒的原因,也源自一方對另一方的漠視,以及對自我的關注。
我沒有對憤怒做過類型學的研究,也沒有對憤怒的心理機制進行過考察,但是,我知道憤怒的危害性,也知道憤怒的后果。一個人發怒后可以誠懇地道歉,但是,憤怒后的言行在對方心上留下的疤痕,卻很難消失。憤怒的話語就是一柄殺傷力很強的劍,刺傷人后可以收回,但是傷口卻很難愈合。
海靈格把社會學的一些分析元素納入心理學的研究中,無疑使他研究視域里的一些心理現象,具有了社會的普泛意義。也許通過對憤怒的這些分類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我們能從中得到不少啟發,從而減少憤怒對自我、他人、社會的傷害,也是很有意義的事。畢竟,人際關系的和諧、家庭關系的和諧,以及感情的和諧,都需要減少憤怒、增加快樂。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里曾經說過:“要是屈辱可以使我們殺人,那么為了氣憤而冒著生命的危險,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他借哈姆萊特之口贊揚福丁布拉斯“能夠把感情和理智調整得那么適當”(《哈姆萊特》,第三幕第二場)。他不主張發泄一時憤怒的沖動行為,他的悲劇作品《李爾王》、《奧塞羅》、《麥克白》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憤怒與非理性狀態下的行為導致的悲劇后果。不管是匹夫之怒,還是天子之怒,對自己,對他人,都未必全是好事。
當然,說憤怒不全是好事,并不意味著就要壓制憤怒,讓自己承受所有的戾氣。意識到憤怒的危害,最起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停自己的行為和性格,使自己不至于偏離到情緒失去控制的軌道上。
海靈格在書中不斷引述一段話:
我到底對你做了什么錯事,使得我對你如此地憤怒。
?很有深意在焉。每當我被激怒時,就總想起這句話來,想想自己為什么會如此錯誤地發怒。
深思之余,我試著根據這段話簡單排列了幾種情形——
我對你做了錯事,使我對你如此憤怒————你對我做了錯事,使你對我如此憤怒;???
我對你做了錯事,使我對你沒有憤怒————你對我做了錯事,使你對我沒有憤怒;???
我對你做了錯事,使我對你無法憤怒————你對我做了錯事,可我對你沒有憤怒。
?呵呵,是有點意思。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焉。自己就先來反思了。
【200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