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廣告篇》
文/一土
突然一瞥,發(fā)現(xiàn)電視里播放著一則公益廣告。這則廣告告訴我一個道理,信任是多么重要。
很多人面臨著信任危機,這個社會也有太多信任危機。
在武昌站等車的間隙,我遇到一件可以拿出來頌揚的事。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們小的時候聽過很多。最有名的,莫過于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這一分錢能做什么?我當時是難以理解的。起碼這個故事使我產生了困擾,我從沒用過一分錢。我出生在九十年代,一分錢的面值還真沒用過。所以,這是我第一個不理解的地方。再說第二個不理解的地方,我把撿到的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會如我所愿尋到失主嗎?
在拾金不昧這個話題上,我揣測過惡意。所以,更能體會到善惡之間的感動。我的淚點有時很低,低到一則公益廣告就能靜默。而有的時候不為所動,像一塊石頭。揣測惡意,是許多人不信任的開始。
而我想要講的故事,其實是真正發(fā)生在身邊的小事。用一則公益廣告來講述,那夠分量。生活中,很多東西被掩蓋了。或者發(fā)生著,卻視而不見。在我等車時,坐我左側的旅客因為疏忽而遺落了手機。這一幕,恰巧被我看見了。我突然有一種正義感,像記者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一般興奮。
最開始發(fā)現(xiàn)的人并非是我,而是坐我前面的中年男人。他喊出了聲,失主已經(jīng)走遠。我就這樣看著,默默做著人證。手機被撿拾,又一個年輕男子主動追尋失主。我當時的想法是充滿著不信任,萬一這后來的年輕男子心懷惡意,就算獲得了不義之財。
果然,很多心懷惡意和揣測惡意都有當頭一棒的時候。我覺得,所以的揣測惡意都是這個社會的真實反映。一個完美的形象很容易塑造,而毀掉它的是一個惡意的揣測。我們需要惡意,去揣測一個個偽善的面孔,撕裂它。
手機的失主,尋了回來。是追尋失主的年輕男子努力的結果,這無疑是一支最佳公益廣告。我是觀眾,也是惡意揣測者,但我覺得心理特別踏實。我沒有高尚的想法,喜歡從人性的本能去分析問題。而這些看似不夠正面的想法,使我保持了不背棄初心的展望。
很多時候,作者會面臨一個問題,自己的真實和想象如何平衡。也就是虛實的問題,真假哪個要多一些。我虛構的故事缺少臨場感,沒有過多的主觀感受。有的時候用確實發(fā)生的事情來調劑,至少能夠說服自己。拾金不昧的故事,還會有很多。我就不如記者那么多素材,他們總能有一些例證,而我沒我。有人說,藝術需要加工,生活也同樣需要美化。
真善美總卻少什么,大概是需要一些惡意的揣測。當惡意不再,不再有惡意能夠質疑,經(jīng)得住詆毀。那善也就不惡了,就真的美。
公益廣告還在循環(huán)播放,我還是目不轉睛的看它。有時覺得很真,有時覺得很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