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政治家說,書是時代的生命,文學家說,書是人類的營養品。學生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那我們這些培養人的人,該說書是什么呢?是摯友?是恩師?是燈塔?是導航儀?是幼情的行囊?是心靈的港灣?說他是什么都不為多,書是我們自己成長和幫助別人成長的扶手和階梯。因此我們教師要常讀書。
這學期學校組織老師們共讀一本書,這本書是我們洛陽師范學院的胡靈敏教授寫的《陪伴成長》。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胡教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的一些瑣事,但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
胡教授認為,沒有教育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教育理論是教育行動的指路明燈。在教育的過程中,育德為先,啟智為次,應懂得先做人后做事,再成才,欲速則不達。胡教授把《曾國藩家訓》和《傅雷家書》作為教育理論典范。 傅雷就是非常好的親子典范。傅雷為了孩子成就事業,他通過一封封書信,向遠在異國他鄉的傅聰傳遞著父子間溫馨細膩的家庭關懷。展示著濃烈的質樸的思想情感。他明察細節。用書信訴說著生活瑣事,從飲食起居、生活規范、家務料理、待人接物開始,教育孩子先做人,再做事,顧小家,為大家。他教誨兒子兒媳融匯異域文化,做到自律包涵,不逐名利,不慕虛榮,滿足于一種莊嚴崇高,但物質上清貧的生活。所有這些為我們做父母的指引了道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先做人,再做事。不能心浮氣燥,要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不能見異思遷,要抵得住社會世俗的潮流,不能急功近利,要抵得住金錢物質的誘惑。他對孩子愛而不溺,親而不戀,有教有育,淡定致遠,不僅培養了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更讓兒子變成了自己的好朋友,收獲了人世間無與倫比的幸福。所以我們家長要想孩子優秀,必我須先成長自己。
胡教授給我們分享了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之間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胡教授把“立規矩”變成“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他認為孩子的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鼓勵孩子多回答問題,不做三陪學生,要學會發散思維。要讓孩子養成寬廣的胸懷,懂得寬容是一種美德。胡教授還教育孩子要少看電視多讀書,避開網絡的誘惑,要孩子知道為什么讀書,要把書讀好,感受學習是一種美德的享受。
提到對孩子的批評教育,我真是深感慚愧,我應該好好的反思自己的做法。胡教授在“延緩批評”中說,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不要急于將個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當的批評會讓心理脆弱的孩子變得過分膽怯,久而久之會失去自信。在遇到問題需要作出判斷是一定要來個換位思考,嚴還批評,尤其是情緒不好時,不要急躁,不要失去理性,不要急于下結論,再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要盡力去選擇恰當的方法,在適宜的環境下與孩子進行耐心溝通,不能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不當的批評就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我記得那是在孩子上二年級的時候,孩子問我“媽媽,我將來會不會比你強?”聽了之后,我真想大哭一場 ,直到那時,我才知道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當時我很堅定的對孩子說“你將來一定會很棒,會比媽媽強百倍”。我對孩子批評做法不當,總是批評多的,表揚鼓勵的話少,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創傷。我想今后再也不會隨便批評孩子了。
讀了《陪伴成長》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我今后以怎樣的方式來引領孩子的成長。我發現現在管孩子少了,反倒是孩子更能自覺地去學習了,更自信了。
我在我的讀書筆記中這樣寫到“每次讀胡教授的書都是一種享受,每次讀這本書就會有一種和知心大姐在交談的感覺,每一次都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示。每當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我就會翻開胡教授的這本《陪伴成長》,從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今后,我要讀更多的書,更多關于教育方面的書,使自己逐步成長,把孩子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使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