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琊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他七歲時就展現出了書法天賦,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房間找到一本講解書法的書——《筆論》,偷偷地拿出來閱讀,并按照書中講的方法運筆練字,書法水平也不斷提高。
王羲之的姨母衛夫人(衛鑠),當時已經是有名的書法家了,因丈夫去世投奔到王羲之家,看見王羲之的字帖,由衷地贊嘆,‘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意思是“這孩子肯定是學習了用筆的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已經相當老成了”。于是,她悉心教導王羲之書法,將自己在書法上的領悟全部教授給王羲之,王羲之也沒有辜負姨母的期望,刻苦練習,進步迅速。
后來,不滿足于衛夫人的書法,隨后又學習了張芝的草書,鐘繇的楷書,他還渡江北游名山,博覽秦漢以來書法名家所留碑版,潛心研究,深刻領悟。他的學習并不是照葫蘆畫瓢,而是博采眾長,將精華融會貫通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被后人譽為“書圣”。
關于王羲之的故事有許多,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洗墨池”和“入木三分”了。
洗墨池是很多刻苦學習之人的標配。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時間一長,用于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
他因練字入了迷,時刻不忘揣摩字的間架結構、氣勢和運筆的方法。他一邊揣摩,一邊用手指在自己衣襟上劃,時間一長,衣襟都劃破了。
“入木三分”的故事,則是相傳有一次,晉明帝在北郊祭祀,讓王羲之在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祝版”上題詞。晉成帝即位后,命人更換祝版上的題詞,誰知工人們在那塊木板上削了好久都沒能把王羲之原來的字跡削去,原來,王羲之寫的每個字都滲入木頭三分多,令人不禁贊嘆。
這一則故事,也是成語“入木三分”的出處。
原文——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形容對文章或者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王羲之的書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蘭亭序》,它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被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不僅在書法技藝上出神入化,文采也是行云流水,足見其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