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與他的這本《幽夢影》被稱之為
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因為了解他的人太少,而這本書又太精彩。張潮是安徽黃山人,生長在
“田宅風水、奴婢器什、書籍文物”
一應俱全的優裕環境里,因著父親嚴格的家教,沒有沾染官宦富貴人家常見紈绔習氣。自幼
“穎異絕倫,好讀書,博通經史百家言,弱冠補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
他20歲時寫的文章就出名了。他的這本《幽夢影》得到過百余名文人的點評,其中不乏赫赫出名者,如戲曲名家孔尚任、畫壇領袖査士標、數學大師梅文鼎、一代詩宗王士禛等。在三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文人與他的唱和。
如果你仍然覺得他很遙遠的話,我提起他的另一個身份你一定不會陌生。還記得中學語文課本里的《口技》與《核舟記》嗎?
這兩篇文章都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的選編者便是張潮。此書一出,基本奠定了其文言小說編選家和批評家的歷史地位。從這兩篇課文中,張潮的文字鑒賞功力也可見一斑。
《幽夢影》在近代也不乏粉絲,林語堂極力推崇這本書,將其翻譯成英文傳播到國外,并稱其為
“中國古代類似的著作很多,但都不如這本書而已”。
《幽夢影》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品文集,一卷清新可愛的隨筆。張潮的選編功力都為世人普遍認可了,他的寫作功夫幾許,文風如何呢?且待我試著攫取幾個關鍵詞,拎出幾段話,同我一探究竟。
1、優美詼諧,亦莊亦諧
“春風如酒,夏風如茗,秋風如煙、如姜芥。”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萬事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蠅集人面,蚊撮人膚,不知以人為何物!”
他的文字可俗可雅,沒有端著捏著的造作,又不會過度地輕浮。大自然在他筆下總是可親可近,可以仰望亦可以賞讀。認真起來,他是浪漫的清代文人。調侃起來,他是最有市井氣息的清朝人民。
2、靈魂有趣,文字有靈
“五色有太過,有不及,惟黑與白無太過。”
——各種顏色都可能“太過”或“不及”,只有黑與白沒有這種顧慮。
“媸顏陋質,不與鏡為仇者,亦以鏡為無知之死物耳。使鏡而有知,必遭撲破矣。”
——容貌丑陋的人不與鏡結仇,是因為鏡子是沒有知覺的死物。如果鏡子有知覺,一定會被摔破的。
? ? 在他的筆下,顏色是會思考的,鏡子是有知覺的,你可以覺得天真甚至無厘頭,也可以解讀為率真和純粹。“泛靈論”是幼兒身上才有的一種意識,覺得萬物都是有生命的。而有些文人恰巧就保持著這一份純真。
3、情出自然,意露筆下
“一恨書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臺易漏,四恨菊葉多焦,五恨松多大蟻,六恨竹多落葉,七恨桂荷易謝,八恨薜蘿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冬天人最專心,適宜讀經;夏天日長,適宜讀史;秋天韻致獨特,適宜讀諸子;春天生機盎然,適宜讀文集。
? ? 看似恨,實則愛,無愛哪來恨?正因愛書、集書才發現書籍易蛀,正因享用夏夜在悠長燥熱午后那一縷清涼才怪責擾人的蚊蟲。這是作者對生活的的熱愛,亦是對生活的珍惜。凡物皆有憾,世事大抵如此,且行且珍惜。張潮是懂得珍美、愛美之人。
? 看書還能分季節,又是聞所未聞之言。可這正道出了不同類書籍的特點,也只有真正愛書之人才會這樣讀書,這一讀法對書才是真正的享受。
4、哲學思辨,暗藏其間
“情必近于癡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鏡與水之影,所受者也;日與燈之影,所施者也;月之有影,則在天者為受,而在地者為施也。”
——鏡子和水中的倒影,是它們被動接受;太陽和燈光的影子,是它們主動施舍;月影就厲害了,在天上是如鏡子般接受,到地上則是如燈一般施舍。
何為真情?何為實才?張潮的解讀與眾不同,卻又暗藏哲學思辨。癡方可稱為真,有趣的才華便可入化。
施受相隨,陰陽相生。樸素的辯證法通過三個影子闡述出來,鏡影、日影、月影……他在事實提醒我們生活中為我們所遺忘的微妙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