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喜歡香奈兒。我也好喜歡紀梵希。我好想穿千元的衣服,我也知道我買不起。只因為我是個被窮養的女孩,一切只能靠自己。
天空更適合仰望,而不是居住。? ? ? ? ? ? ——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知乎里有一個經典的問題:窮養的女孩,性格會不會有缺陷,如果有,是什么?
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沒想到卻引來大批大批的回答,極大的展示了我國女孩子不為人知的現狀。
9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可能深有體會。父母以為吃飽穿暖,偶爾放縱烤肉火鍋就已經是對生活的滿足,不愁吃穿已經成為了人生信條。
所以像是旅游,一件上千的衣服,化妝品,口紅,包包……這些修飾著氣質內涵外表的事物都會被認為是生活的昂貴品,是無法接受避之不及的。
因此,窮養的女孩被父母的窮困所洗腦,導致自卑,配不上別人,沒自信,沒氣場……
更恐怖的是,她們不敢去戀愛,沒有錢讓她們焦慮,別人對她們一點點好恨不得加倍奉還,更別提被人欺騙感情,奪走青春。
令人悲痛的是,她們深陷貧困的沼澤,滿心想要投奔賺錢的隊伍,瘋狂的想要滿足曾經接觸不到的遙遠事物,生怕受苦。
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她曾經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子。
男孩帶她去吃西餐,她卻不斷搜索著西餐的吃法,生怕自己丟臉。
男孩送她一個包包,她偷偷查包包的牌子,因為價格太昂貴,她想不出回送什么,又把包包還給了男孩。
她很喜歡男孩,但是所作所為都是拒絕他的表現,男孩很傷心,以后兩個人都沒了聯系。
朋友說,我覺得我配不上他,他太好了。
爸爸媽媽教育過她,找男朋友找個差不多的就行了,你也不是天仙,咱倆沒錢沒勢力,你還是好好學習,將來別讓你的孩子受苦。
朋友沒有吃過西餐去咖啡館,沒有談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沒有去過影院看過一場電影,衣服都是淘寶的購入,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不花錢的圖書館。
很難想象,有多少個女孩像她一樣,在讀到愛情的時候,淚水卻泛著無盡的苦澀。
當人們融入到群居生活時,是愛互相比較的,例如大學。窮養的女孩開始……是會自卑的。
以前寫專欄的時候,一個朋友給我投了稿件訴說心事,以下是她的敘述。
大學之前的衣服不超過一百塊,很少出去旅游,貧民窟生活吧哈哈哈。
所以高中以前一直都是窮養,連個名牌都不知道,更別說在大商場買衣服,去的地方都是地下商場之類的。
記得有一次和媽媽快要生日,和媽媽逛一個很大的商場,我特別喜歡一件裙子400塊,媽媽也很喜歡,但是她猶豫了一下,她說覺得貴。雖然心有不甘,但我還是很懂事的說我不要了。
想到一個朋友,完全是富養類型,要什么有什么,家里定期還會去旅游。
而我還要為了一件400的裙子唉聲嘆氣。
大學之后,接觸社會,發現階級差別。
很多人都愛展示自己的家庭,奢侈品,化妝品。我也很想炫耀,但是我真的沒有。
記得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穿了一件仿supreme的衣服(地攤買的50塊),說實話我都不知道它是和什么大牌有啥關系。
一個同學看著我露出的衣角說“這,這不是supreme最新款??”
我驚訝了一下,臥槽你覺得我能穿的起真貨?
但是,我卻沒有否認他的話,也就是默許。
我開始被迫接受新事物,才發現這個世界不是我想的那樣。
可能媽媽也通過朋友圈和家長的交際中發現沒錢會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個月不買新衣服,竭盡所能的塞給我2000塊。
在毫無理財經驗的我,開始揮霍。
這些年一直活在貧民窟,才發現人生可以去旅游,可以穿好看的衣服,可以出入華麗精致的餐廳,可以喝上40一杯的咖啡。
難道這樣,就是我要的生活了嗎?
這就是窮養后變相的大開眼界?
不,這只是享用青春而已。
每個人都想把 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尤其是像我這樣沒自信的女孩。父母可能沒有帶給我們“正確”的教導方式輔助我們心靈的成長,但是不意味著成長就要停滯不前。
心智慢慢成熟后,我開始明白了一些道理。
父母之所以沒有給我富養的生活,是因為他們也沒有經歷專家式的教育方式,他們已經把最好的愛給我們了。
所以,為了回報他們的愛,我也會努力,去讓他們體驗富養的生活。
一個女孩子,沒有什么好自卑的。我可能不漂亮,可能沒有錢,可能沒有人喜歡我……
但是我還能看見冉冉的朝陽,還能用雙腳走遍我不曾去過的地方,還能隨著自己的心情恣意的活在世上,為了小小的目標大大的奮斗著。
我雖然沒有上流階層的生活,但是錢包里沒有厚重的不堪。我至少還有一雙可以創造世界的雙手。我不會因為我沒有錢而感覺低人一等。
窮養的生活,永遠不會打敗我們,但是虛榮的作祟,會讓我們變得不理智的看這個世界。
我希望我們都會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