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是這本書的核心,也是我認為最受用的一個部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總是有不同的想法,但又不確定自己是否正確,而每當想要與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因為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大家最后很容易淪為了無休止的爭辯。可我又覺得,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必要的。所以怎樣與人交流可以找到事實的“真相”,又同時避免無效和無意義的爭辯呢?
我想,這本書,給了我非常具體明確的答案和方法:
認識你的兩大障礙——自我意識的防御機制、思維盲點
a. “自我意識障礙” 是指你潛意識里的防衛機制,它使你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負責我們大腦中情緒的區域渴望贊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盡管大腦更高級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你有利。這些區域使你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在涉及對你的完美性進行評價的時候。
b. 思維盲點 ——我們總是習慣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無法理解自己看不見的事物。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么你就不會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你一心只想著告訴對方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換句話說,你是一個頭腦封閉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見。頭腦封閉的代價極為高昂:當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種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脅時,你會視而不見;當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設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評時,你也不能領會。
大多數人在試圖弄明白某件事時是在自己的腦子里思索,而不是參考所有其他人能得到的好想法。這容易使你陷入自我認知的盲區。
我想,人要進步,關鍵第一步是需要有“自知之明”,善于發現以及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盲點。以下這些跡象,可以幫助我們時刻注意自己和別人是否處于頭腦封閉的狀態:
識別你應當注意的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的不同跡象
1.頭腦封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觀點被挑戰。他們通常會因無法說服對方而感到沮喪,而不是好奇對方為何看法不同。
2.頭腦封閉的人更喜歡做陳述而不是提問。
3.頭腦封閉的人更關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當對方不贊同時,他們通常會認定自己沒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沒有理解對方的觀點。
4.頭腦封閉的人會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可能錯了……但這是我的觀點。”這是我經常聽到的一種典型暗示。這往往是一種敷衍性的表態,人們借此來固守自己的觀點,還感覺自己是開明的。
5.頭腦封閉的人阻撓其他人發言。 在對話中一方看起來不給對方留說話空間的話,他就可能是在阻撓對方說話。
6.頭腦封閉的人難以同時持有兩種想法。他們讓自己的觀點獨大,擠掉別人的觀點。
7.頭腦封閉的人缺乏深刻的謙遜意識。
怎樣做可以避免頭腦封閉?
奉行頭腦極度開放(行為)
a. 誠懇地相信你也許并不知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并認識到,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b. 認識到決策應當分成兩步:先分析所有相關信息,然后決定。
c. 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只關心如何實現目標。
d. 認識到你不能“只產出不吸納”。
e. 認識到為了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須暫時懸置判斷,只有設身處地,你才能合理評估另一種觀點的價值。
f. 謹記,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g. 搞清楚你是在爭論還是在試圖理解一個問題,并根據你和對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種做法最合理。
理解你如何做到頭腦極度開放?(內省)
a. 經常利用痛苦來引導自己進行高質量的思考。因為,當某個人或某件事挑戰該觀點時,你就經常會產生心理痛苦,尤其是當相關挑戰涉及你的某種缺點的時候。這種心理痛苦是一個跡象,說明你可能是錯的,你需要以高質量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
b.認識自己的盲點:花點時間記錄一下,你經常在哪些方面因為看不到別人看到的東西而做出糟糕的決策。可以請其他人幫你,尤其是那些曾看到你所忽略的東西的人。
c. 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說你正在做錯事,只有你不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
d.知道什么時候應當停止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信任自己的決策程序 。獨立思考,努力為自己相信的觀點辯護,都是很重要的,但總會有些時候,更明智的做法是停止為你的觀點辯護,接受可信的其他人的觀點。這會很難,但保持頭腦開放,相信可信的其他人的共識比你的任何觀點都更好,是一種更聰明的做法,最終對你也更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當你的觀點與別人產生分歧的時候怎么辦?
領會并感激: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
a.在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中,你的目標不是讓對方相信你是對的,而是弄明白誰是對的,并決定該怎么做。在深思熟慮的意見分歧中,雙方的動機都是真誠擔憂錯過重要觀點。
你們彼此要真正看到對方看到的東西,也就是說,你們兩人理性客觀地努力探尋事實。(注意!區分事實和觀點)
b.你應該提問而不是做出陳述,以平心靜氣的方式進行討論,并鼓勵對方也這么做。記住,你不是在爭論,而是在開放地探求事實。你要保持理性,并期待對方也保持理性。如果你冷靜,平等對待對方,尊重對方,效果就會好得多。
c.遵守“兩分鐘法則”,兩分鐘內不許打斷對方,以便對方有時間把想法說清楚。
d.跟任何人都頭腦開放不一定有好處你應該花時間和你能找到的最可信的人探討觀點。(可信是指在問題相關領域有長處或者有更多經驗的人,同時頭腦開放的人)
e.如果你們發現討論陷入了僵局,就商定一個你們都尊重的人,讓他幫著主持討論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達分歧的人一起審視你的觀點。
總結:
以上是我認為這本書中最關鍵的20%的原則。我家玄關柜上有一塊告示板,上面貼著一些提醒自己和家人注意的口號,其中一條就是“止辯”。就因為家中常常有意見不合的爭吵,讓我總是很痛苦。我們都知道需要善于吸收別人的觀點,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讓重要的決策浪費在不重要的小事情爭辯當中。這是人天生的缺陷,又是阻礙我們進化的最大缺陷。也可能是我們敗給人工智能的致命缺陷。人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想被世界的進步淘汰,我們則需要通過刻意的練習去完善缺陷,自我提升。
書中給出了一個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步驟:
書中這個流程我總結為:“創意擇優”機制。我認為這步驟不僅是一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行為指導,也是鍛煉我們思維方式的方法。
上面這個圖,是我加工過的。我想,對于人的認知和頭腦的開放程度,也可以在“目標——問題——診斷——方案——實踐” 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和失敗,感受成就感與挫敗感,在痛苦的磨練中逐步迭代進化升級。
而一下子升級到最理想的位置很難,那么根據“刻意練習”的方法,我們可以從小目標開始進行鍛煉。而小目標,不妨從認真理解一本書的觀點開始。問問自己為什么而讀這本書,找到你讀書的目標,然后分析你遇到的問題,結合書中的理論和自身經驗,找出根本原因,再思考合理的方案,然后落實到實踐中,去驗證或修正自己的認識。
例如,我為了提高認知水平而讀“原則”,我感到最痛苦的是不知道如何與別人討論分歧,通過這本書和檢視自己的經歷,我發現自己有頭腦封閉的情況,別人也有頭腦封閉的情況,這阻礙了的我認知,我的解決方案是從閱讀開始(好書等于一個可信度高的人),寫出自己的總結并分享出去(高透明度),與其他可信的人交流深思熟慮的分歧,從而鍛煉更開放的頭腦。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課上有一節講如何提高創造力的,其中的方法與“原則”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我不知道應該是什么”,基于大量的事實去深入了解,讓觀點從真相中自然升起。
而創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是社會得以進步的革新力量,所以我們需要以開放的創造力為進化的前提。
對于處理現實問題,我們則需要克服潛意識對我們的控制,避免自己的防御機制和思維盲點阻礙了我們去看見真相。而需要用理性和邏輯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
但潛意識,又會在我們大量積累正確的經驗和過程中,給予我們感知世界自然規律的直覺。
這是否是基于現實的意識對潛意識進行修復和迭代的過程?就像人工智能的大數據進行自我學習一樣,就如所有生物進化的過程。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