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村子解封了,村口躺在地上的電線桿子被搬走了,車輛可以自由出入了。知道這個消息是一個送快遞的小哥告訴我的,他說,今天不用跑村口來取了,車子可以開進村里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興奮極了,那瞬間真想放鞭炮慶祝。我才意識到,盡管整日帶孩子在家,極少需要太大的活動半徑,但封閉對一個人的心理同樣會產生空間的影響。解封,意味著自由。自由不僅是活動的自由,更是一種來自心里的暢快。
算來已有整整兩個月的時間。飄雪的年初二村委喇叭傳來封村不讓串門走動的消息。自此,每天待在家里足不出戶,持續關注電視、網絡各種新聞。大家的神經開始變得緊張,開始回憶起是否有在拜年過程中接觸過疫區回來的人,是否有讓孩子接觸過,體溫是不是正常,口罩成為出門必備。每天一睜眼都在關注那上升的數字,各種唏噓感嘆,有時深夜看到網絡各種負面新聞和求助信息竟氣憤到失眠,一時間真真假假的消息,疑惑、遺憾、哀傷、無助、憤怒各種情緒裹挾而來……
平常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村口設有卡點不讓隨意進出,期間想要去縣城買菜、買孩子的日用品都要繞道才能設法出去。公公血壓升高想去醫院看看,在防疫高于一切的背景下,被“拒之門外”——衛生院不接診,縣醫院被設為發熱門診,中醫院可以接診,但要求開具相關證明,大致是要先證明自己沒有到過疫區,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
所有的行為都變得小心翼翼,甚至還差點鬧出一場烏龍——因為衛生院紅外體溫計測量偏差,病沒看成,倒差點被當成發熱病人給隔離觀察。罷了,疫情當前,再也不敢出去「惹麻煩」了。
2.
災難面前,身為普通人的我們仍然是幸運的,一日三餐無憂,家人健康平安,一家人有了更多時間團聚在一起。后來,先生因工作原因提前回京隔離,我和女兒繼續留在老家生活。陪伴女兒的成長是我這段日子里最大的收獲。
女兒在這兩個月時間里進步飛快,學會了爬,學會了發出簡單音節,學會扶著靠背站起,學會了揮手拜拜,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示并做出動作,非常明確自己的意愿。另外,身高肉眼可見地長了一截兒,胖胖的小腳跟兒沖破腳踝肉褶子的覆蓋總算露了出來。體重也突破20斤,她穿著厚厚的棉衣,妥妥的一個胖娃娃,抱久了,腰、手臂變開始吃不消。于是推車、三輪車、爺爺奶奶齊上陣,我們變換場景、變換玩具地滿足女兒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她有自己的喜好,喜歡聽的音樂,會身體前后搖晃著打節拍,喜歡看的廣告,也會看到就咧開嘴巴微笑,還愛看京劇,咿咿呀呀的唱腔和五彩的人物裝扮也能吸引她的目光,有時還會坐在小推車里,小腳丫垂著來回打著節拍,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家里有一個大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兩棵核桃樹、一棵棗樹、一棵葡萄樹,嘰嘰喳喳的小麻雀天天成群造訪。我每天抱著女兒在院子里遛彎,曬太陽,抬頭看天,看樹上的鳥兒,地上的小草。她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有時她能對著貼在門前的彩紙望著出神,有時她想推開我的懷抱,躍躍欲試地想要自己走路。對了,她還可以看到地上忙碌的小螞蟻,恨不能整個身體趴在地上,用小指頭去摸,滑稽又可愛。
不禁再次想起那句話: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這樣的日子,感恩而珍惜。
3.
今天是兩個月來,我第一次出村。爺爺開三輪車拉著我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綠油油的麥田,滿是生機活力。淡紫色的玉蘭花、白色的杏花、粉色的桃花競相綻放,楊樹、柳樹、榆樹都抽芽兒,一片嫩綠。
春天還是春天本來的樣子,自然的力量從未改變。
集市上,人多起來了,各種生活交易開始恢復,熙熙攘攘,生活要恢復,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