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百分之70以上的年輕人都會習慣處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中。
這是我開學初就開始觀察調查,發現的。
他們對正在發生的很多事物都感興趣,
但很少會有人去付諸行動,更多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然后在某一個時間段對新的事物產生興趣,周而復始。
可以確認年輕人們對很多事物是充滿著好奇的,但為什么愿意去嘗試的還是少數人呢?
因為“應該是做不好的。”---這是我聽到的最多的回答
同學說,他一直想要學文,盡管他在中學階段語文成績真的很一般,反倒是數學成績一向很好。
但他對于歷史、政治真的是很感興趣,除卻正史之外他讀過很多的史料,對歷史中的那些波瀾充滿著渴望,充滿著好奇,他想要去學文,去尋找答案。
他的朋友買了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兒》,他第一次知道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來描寫,他迫不及待地跟朋友借來了全套書籍,廢寢忘食地讀書。
每周一次的閱讀課,別人讀著文摘,他在讀明朝;
語文老師布置的經典語錄摘抄,別人交上的是五六張紙的名句摘抄,他的記錄本上滿滿都是記錄著徐階、張居正等等明朝巨擎的妙語。
有一次考試,他寫了篇議論文,文中多數采用了明朝里的經典實例,這篇作文他拿了很高的分數,這是他作文拿過的最高分數。
他很高興,仿佛找到了如何攻克自己語文不好的方法,他已經想好在分科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文科。
結果到了分科的時候,他的父母告訴他“選擇文科,你考不上本科的。”
他最終選擇了理科。
這之后,他每天就開始抱著數理化開始啃書。
晚自習跟朋友們之間串教室閑聊的時候,都有人在講故事。
比如,某人出去玩,回來的時候用文言文寫了一篇文章;
比如,某人在課上二愣子般地跟老師爭辯對于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把老師說得啞口無言;
比如,那個被說地啞口無言的老師布置了五篇散文背誦,一群人背得苦不堪言,那個二愣子下課后被一群人圍在一起揍了一頓。
哪怕他們都是在吐槽,他也是很羨慕,他也很想跟老師懟一頓,然后被一群人圈在一起揍一頓。因為那樣的生活,他沒有體驗過。
又過了幾年,那時候大家都已經上大學了,他也理所當然地選擇了理科專業。
同學聚會上,有一撥人聚在一起聊世界形勢的發展“你怎么看川普上臺”……他本以為可以插上嘴,卻發現他們說的自己都不知道,他完全插不上嘴。
其實他也不覺得學文就那么重要,只是想看看那到底是什么樣的風景。
很多人會說,他們的家長經常勸告他們學文沒什么前途的,但有些人還是會選擇這條路,因為走上這條不確定的路,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看到了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
(2)
我認識一個朋友,小A。
大約來說,家長們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孩子安安穩穩的,不求一生富貴,只希望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小A的父母也是這樣。
但小A不愿意,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鄉,那個讓他時刻感受到安全感的地方。他告訴我,這樣的選擇,他的父母會感到傷心,他也會覺得難過,但他還是覺得很有必要,他需要離開那個始終給他安全感的地方,他怕自己待久了,就再也出不來了。
父母總有一天會離開他的,他一直都很明白,安全感最大的來源在于自己,總有一天他只能靠自己。
他是這么說的,告訴我的時候他還給我看了一張照片,照片里有他,有他的父母,還有不能算十分漂亮但是看起來很溫婉的女孩。
我很感謝小A可以給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動力,讓我覺得有些事情其實并沒有那么難。
如果沒有這段故事給我的動力,現在的我也就不會遇到那么多有意思的人了,他們告訴我原來生活還可以是這樣子的。
有一位40余歲的大叔,老父親身體癱瘓,做生意失敗,合伙人欠款不還,身邊的人都勸他不要再繼續做生意了,認命吧。
他不信,現在他重新起路,做化妝品、服裝生意,生意非常好,老父親的身體也被照料地多有起色。他說自己不信命,只信自己。
還有在學校里認識到的一個很厲害的創業者,他應該是比同年齡段的人都要厲害得多了,每次見到卻也感覺還是和以前一樣。
他是從興趣起步的,最開始的時候和朋友們一起建立了航模協會,再然后不知怎么的就開始了創業,開始做航拍,做VR技術,我還記得他在做VR的時候,不說洛理大概國內知道的人也不會多吧。現在也是發展得十分棒。
身邊的很多朋友會抱怨說,我們的學校只是個普通二本,我也曾經抱怨過。但當我知道身邊有著這么多優秀的人的時候,我感受到的只有羞愧,不行的不是學校,而是我們。
盡管這所學校能夠給我們的資源沒有那些名校多,但是我們就已經把可以使用的資源的都使用好來提高自己了么?
這個問題是要打一個問號的,我也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說不出口的,包括我在內。
自這之后,開始明白,相對于別人告訴你說“你應該是做不好的。”更可怕的是你自己告訴自己不行。
做事情,喜歡估算成功率,以前的我對這個看得很重。但打那以后只要有百分之三十成功率的事情我就敢做,似乎是變得有些不靠譜了。
但如果擱一年前有人告訴我說,讓我一周內做出一個節目,包括全部的策劃還有片頭片尾、視頻拍攝剪輯后期,團隊的組建,鬼知道有多少東西……我應該會大罵他是神經病。
現在,我應該會平靜地詢問他:“我還有多少時間,你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天知道當領導告訴我,還有四天就要迎新晚會的時候,我到底是什么樣的心情。
有時候,不逼自己一把,誰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一旦跨過那道坎,就會覺得以前所抗拒的再也不是事兒。莫名有些后悔曾經錯過的機會。
(3)
朋友說,他也很后悔。
他曾經拒絕了一位特別好的學姐(想歪的自己去面壁思過)
事情是這樣子的,那時候他還是大一,那時候的他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碰到什么問題就跟好奇寶寶似的問個不停。
他們學姐真的很不錯,只要是能夠解答的都會告訴她,解答不了的會提供他思路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
那時候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合適自己的地方,想要參加學姐的部門。
學姐告訴她,參加她們部門是需要經過重重選拔的,他覺得很不合理,想要去爭辯,卻發現學姐對他的想法并沒有他想象中那么重視。
他放棄了,不僅僅是因為室友告訴他好麻煩啊,更是因為他也覺得自己可能達不到那種程度。學姐沒有再勸,他們失去聯系了。他選擇了一個加入難度偏低的部門,成功地度過實習期留了下來。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換屆臨近眼前,朋友回顧一年的時間,發現自己還是什么都不會!
這一年的時間,他并沒有學到很多的東西。只有當部門有活動的時候,他會參與進去,看到朋友們時常的點贊還有偶爾的驚嘆,他迷醉于幻想,以為自己達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但是美夢沒有持續很久,現實很快來臨,他終于發現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沒有取得多少的進步。看到同班同學小C這一年中取得的進步,他沉默了。
小C想要參加的部門不要他,他在實習期結束后就沒有被留下來。
那天的例會結束,結果宣布之后就散會了,所有人都離場了,小C留了下來。雖然他沒能留到最后,但是他仍覺得自己要做好最后一件事情,把會后的場地清理好,這是他的職責。
小C不知道,就隔著一道玻璃,有一位還沒有離開會場的部長看著這一切的發生,于是他向小C部門的部長詢問了情況,愿意給小C一次機會。小C抓住了這次機會。
盡管他對于新的部門一點都不了解,完全都沒有安全感,絲毫不知道該如何去操作。
部門對他們一視同仁,沒有因為他是新加入的就對他特殊對待。
那一段時間,小C過得很難,寫出來的策劃從來都沒有通過,大半夜寫出的稿子被部長批成了狗屎,日常例會上,部長沒有點名批評他,但他知道說的是自己。
這幾乎要把他逼瘋,但他仍相信一句話“打不到自己的,終究會成就自己”當他寫出的策劃被第一次認可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做到了。
這樣的勇氣,是他不曾有過的。
(4)
逃離“安全感”,遠離自己最熟悉的環境,想要得到新的突破,這是一件沒有毛病的事情。
當然,我們也會發現,這不僅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想象不到的一面。
比如,面對新環境,你可以迅速地適應么?如果你是個性格十分內向的人,那也有可能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孤僻吧
比如有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我們可以認為他會學會怎么樣去照顧自己,但是也不排除生活仍然不能自理。
但這些東西,你不嘗試下,你怎么知道自己會是哪種呢?
逃離“安全感”,我們可能會收獲到很多東西,也有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但那怎么樣呢?
至少我們逃離過了啊,我們見識到了安全感之外的東西,在一個沒有熟悉感的地方,任由自己去觸摸,去感觸那些陌生的東西。每一次的接觸,每一次指尖的碰觸,都是一次新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