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日,越過汽車的門,找尋合適的位置,睡眠不足的早晨在晃晃悠悠的公交車上看書,更讓腦瓜顯得遲鈍起來。今天,周四,一周里面唯一一天本班只有一堂課的一天。好處是比較清閑,壞處是批改完成的作業沒有時間訂正。
明明腦袋里想好了一堂課的時間要充分利用,但到底是自身的拖延癥起了作用,還是這教學方法有問題,總之,這課堂的拖沓氛圍很嚴重。導致在課堂中的40分鐘之內,根本不能完成多少事情。然而,記起在代課之時,都能一堂課完成好幾樣事情,為何教學時間越長,卻速度越來越慢?
三年級,孩子們都已經是小學中年級學生了。從原來的兩門變成了三門主課。課課的作業都需要一個孩子去清掉,但,我發現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有能力自主的去完成作業,去用端正的態度完成作業。前段時間看的《教育心理學》中,作者談到,孩子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懶散,速度慢,寫字難看,身上周圍環境邋里邋遢,并不是本身習慣的問題,而是從心到外都在抗拒著學習這件事情。他們無意識的通過各種表現去表達自己的不喜歡,但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只有拖著枷鎖緩緩前行。
各種各樣的作業,在頂正中總會有那么幾個人永遠都在訂正重寫的行列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許對學習的不感興趣就要變成對學校的討厭。在龍應臺的書中《孩子你慢慢來》,孩子的一切都是一個個的慢鏡頭,長長的路,慢慢的走。但每一天孩子學習的路,就像一片片荊棘。內心是希望孩子每道題每一件事都能慢慢得學,學得扎實。但人生而不同,學習的起跑線也不同,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直在追逐的道路上氣喘吁吁的跑著。停下來一刻,更是會被拉的更遠。
訂證記錄本上,永遠都會出現:3、21、12、27這些學號。一項疊一項。下課時,他們的心也不知去向。疲倦涌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