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 One
之前有說到過信息的完整性以及意義來自哪里?我們知道一條完整的信息不僅僅在于信息本身,還有其外部環境和解讀機制。就像我們要理解一首詩詞中詩人的感情,短短幾十字以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但是當我們一旦限定了詩人的身份,寫作的時間以及當時所處時代背景時,我們就可以很好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因此,理解一首詩,意義不僅僅在詩本身,還在于詩人以及時代背景等等因素。
還有之前的人工智能是否會出現自我意識?其中一個假設認為只要是足夠復雜的系統都會產生意識。對于人工智能而言,理解我們所給出信息的意義是其智能的第一步,而意識則是最高級別的智能。理解人產生意識的過程,對于AI來說必不可少,也是人工智能會不會產生意識的關鍵性證據。
還有就是之前對于意識的物質性的探討。究竟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馬克思這樣說已經把物質和意識相互對立起來,也是大部分哲學家的看法,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意識其實就是一種物質。就好比把物質與能量對立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我們知道了兩者的統一性。而在量子力學中更是如此,科學家們發現能量從來都不是連續的,而是有最小單位的,這些最小單位的載體是實體粒子,但是這些粒子絕不是我們的實體球模型,我們用波函數去描述。空間和時間的物質屬性也是空間和時間從來不連續,也存在著最小單位。
?/ Part Two?
在理解信息和意識之間還有一個過渡,可能是思維。思維和意識有什么區別?在我看來思維更像一種方式,我們的軟件算法,決定著我們一系列的行為。而意識則是在思維的基礎自我認知。就像計算機只能絲毫不差的執行人所輸入的程序,這是思維方式的一種。而意識將直接改變思維方式,計算機不再需要輸入程序,自己就可以編寫程序。
思維與大腦的對應是一件目前還沒有成功的事情。因為大腦與思維不是簡單同構,而是像遺傳型與表現型那樣的異常同構。異常同構是無法在同一系統層次上找到一一對應的關系。人腦的部分結構對應具體的功能,迄今為止,在這些大尺度的器官和他們所負責的心智或物理活動之間只能建立起最粗略的對應。例如我們已經大概知道大腦的左半球負責我們的日常語言,下丘腦調節一些激素分泌。但是我們依然不知道記憶藏在何處,而這些區域是如何完成他們的功能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謎。
復雜的系統必然是多層次的。最小到量子系統,這是低層次。最大到整個宇宙系統,這是高層次。這些層次相互聯系卻又彼此獨立,糟糕的是最高層并沒有包含底層的所有信息,因此只知道最高層并不能因而知道底層結構。即了解宇宙我們也不能了解構成宇宙的微觀粒子,即使我們對宇宙有了完整的了解也可能還是需要量子力學幫助我們去理解量子層面。對于大腦系統,高層次是意識,低層次是組成大腦的神經元(當然如果大腦中真的存在量子糾纏,那么大腦的低層結構遠超想象,即使是神經元和意識之間也存在相當多的系統層次,而我們的目的便是找出這樣的層次)。人腦可以意識到“我”這一存在,但卻無法意識到大腦里的無數神經元,也無法知道他們的工作原理。
研究單個神經元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要找出各種神經元相互作用方式,理解其所包含的信息。個體獨特無規律,但是在集體時卻能表現出有限制的自由呈現出可總結的規律。猶如有名的雙縫衍射實驗,單個粒子可能不經過雙縫,又可能同時經過兩條雙縫(在宏觀世界簡直不可想象)。但是有足夠數量粒子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明暗相間的衍射紋理。
而且思維和意識的物質基礎不僅僅是看構成人腦神經元的種類,還應該包括其空間結構。我們知道一種物質的功能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結構決定的,當然也與組成的元素有關,但是相同的元素由于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構造功能大不相同的東西。這還只是二維的排列,人體大分子都是具有三維結構,蛋白質的空間折疊不同使蛋白質的功能也大不一樣。因此還會有人猜想,要產生思維或者意識是不是需要在人腦具有更高維的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