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基因里,商人始終處于矛盾的社會階層。一方面,不為稻粱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士大夫精神成了華夏民族的傲然風骨和精神圖騰;另一方面,官商勢力的緊密結合又讓巨賈商戶成為隱秘的權貴階層。歷史上,從呂不韋到胡雪巖,帝國統治下的中國走過兩千年的風雨飄搖并經歷建國后的資本重組以后,商人,終于逐漸洗卻了自春秋時代以來背負的惡名,名正言順地成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改革開放后,在跌宕起伏的三十年巨變里,共和國的人們在經濟洪流的奔騰中悄然擺脫了貧窮的陰霾,為家家戶戶成為中產的夢想而前赴后繼。
在這一波千年未遇的經濟浪潮中,除了沒有把握住歷史機會發家致富而暗自神傷的人們,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八零后。誕生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這群人,大多數擁有了父輩們童年時沒有享有過的安寧和平靜。市場經濟正在逐步萌芽,八零后在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后,卻發現走到了另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商品化世界的來臨。從此,他們的求學之路平添了許多猝不及防:大學不再免費,工作不再分配,住房需要啃老。巨大的時代割裂感深深地迷茫了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在懵懂的青春里,八零后再一次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如今,很多人已經邁入而立之年,但是巨大的困惑仍在心中縈繞:為什么這一代人很努力,但是收入卻難以稱心如意?
? ? ? ? ? ? ? ? ? ? ? ? ? ? ? ? 辛苦付出卻難有回報?
原來,這背后的一切,都是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揭示的秘密:需求關系。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成本無法決定價格。很多人一路艱辛地走來,經歷過無數次嚴苛的考試,終于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高學歷,當他們在尋求市場的認可時,卻尷尬地發現自己多年的辛苦努力能換來的不過是遠低于期望的收入。為什么社會如此不公,這也是大多數這類人共同的心聲。為什么在付出了那么多汗水以后,收入卻可能還比不上在大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和保姆?這種天然的諷刺再次將讀書無用論推到了時代風口。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供需關系就好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對經濟運營活動進行雙向調節,它的公平之處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個博弈中,它的冷酷之處在于一個人的努力付出并不決定你的收入!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稀缺性”。對曾經投入過多的某種學習或者創造活動,經濟學有個特殊的名詞:沉沒成本。這就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承擔的代價。簡單來說,一個作家在五星級酒店創造的作品不會比他在簡陋的屋里創造的作品更有價值,盡管前者的投入可能是后者的10倍更多。真正決定這部作品價值的是市場的需求和同行的競爭。又或者一個農民花了2000元生產了1噸黃瓜,另外一個農民只花了1000元生產了同等質量的1噸黃瓜,難道前者就可以比后者賣得更貴嗎?
從這里出發,我們終于找到了社會所謂的“不公平”。當我們投入了更多時間在學習、學歷上時,并不意味著能拿更高的工資,決定你工資的不是你的上司,而是你的競爭者。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一個行業的新興階段,先入者往往一本萬利,后入者卻舉步維艱。當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行業時,決定我們去留的,也并不取決于你的上司,而取決于你的同行。這也是大多人生活在底層的人感到“生活唯艱”的根本原因,因為這類人往往要經歷更多的底層人士的生存競爭。同樣,今天各階層的人都會感到生活不易,原因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各人從事的行業并參與了競爭。
? ? ? ? ? ? ? ? ? ? ? ? ? ? ? ? ? ? ? ?怎么辦?
??要想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優勢,唯一的辦法只有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能。一技傍身的人永遠不會擔心明日的經濟是好是壞,因為任何時候,有能力的人才都是稀缺的,都是各個行業爭相爭取的翹楚,從而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