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瀏覽朋友圈時看到一條消息,一張照片拍得是晚上10點的加油站里,排的很長的車龍,附了一句話“油又要漲價嗎?這個點了居然這么多車出來加油。”我看了眼手機,確定了一下日期,8月15號。然后回復了他一條消息“每月5號、15號、25號都是中石化的會員優惠日,每升汽油便宜5毛錢,大哥不會一直都不知道吧?”。他回復我一個尷尬的表情“真不知道”。
優惠促銷已經綁架了我們的生活
其實,稍留心觀察一下,我們的生活差不多被優惠促銷綁架了。像288返利、優惠吧、零購官網、Travelzoo等優惠APP無處不在,為我們帶來方便快捷又實惠的服務。寬帶到期了,趕快查一下有沒有優惠套餐;一直關注的課程20號之前交費可以優惠100元;歐洲旅行,暑假過后立馬便宜了好幾千,買車貸款有優惠,買房全款可以打折…..
進了商場,各種品牌的優惠促銷已經成了慣例,每買一樣東西之前必先問一句“有優惠嗎?”有,買的心安理得,沒有,就會悻悻然,總感覺原價買了東西的自己像傻瓜。由此滋生出一批最會和賣家討價還價的人,甚至因此成為別人崇拜的資本。
當然來自優惠促銷的吸引力都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或者說只有那些愿意花心思貨比三家,尋找高性價比的買家才會關注。一些時間成本高的人,并不屑于關注這些小恩小惠。你讓馬云去排半個小時的隊加油,只為了每升省5毛錢,他能干嗎?
可是,生活的主體構成還是普通老百姓,愿意在生活中計較這些小利,所以商家的手段每次都沒有什么標新立異,卻都能賺的盆滿缽滿。顧客買了“便宜貨”高興,商家提高了營業額,高興。這就使優惠促銷得以銷鋪天蓋地,風靡全社會的各個行業。不同的人士也抱著不同的心理加入了搶優惠品的大軍。
我有一個同事,剛30歲出頭,每次下了夜班后,不急著回家睡覺,第一時間趕到超市,排隊買特價雞蛋。據她自己說,有一次人多,排了將近兩個小時。我問她能省多少錢,她說每斤便宜2毛,一人限買10斤。我無語到要崩潰,她一個月將近一萬塊錢的收入,為了省下這兩塊錢,與那些大叔大媽們一起排了兩個小時的隊?!如果不是親耳聽聞,,打死我都不能相信。她卻淡然,說反正雞蛋是要買的。既然有優惠,錯過了可惜。
我不能確定她算的是哪一方面的帳,省下兩塊錢,賺了個心里滿足?反正她肯定是沒算這兩個小時的時間成本帳。如果她回到家里,或許已經補了昨晚夜班造成的睡眠不足,或者吃個精致的早點,窩在沙發里看了一段美文,或者能看完一部消遣的電影了。可是,她卻選擇排隊買每斤便宜2毛錢的雞蛋。或許只是買到了的那種感覺讓她覺得舒心。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自我認可的世界里,沒有人能夠走進別人的心里,替別人安排生活。只要自己覺得好就是好的。
我大姐是屬于那種品牌控的,她熟悉的牌子只要打折,那是必掏錢的,有的衣服商標還沒來得及拆,女兒就已經穿著小了。她卻總是振振有詞:“這么便宜不買就吃虧啦”。所以先不管使用率有多少,買到才是賺到。前一段時間她又瞄上了唯品會,那種如遇知音的興奮感啊,無以言說,一個月內將級別升至皇冠,最多一次,一天內收到了8件貨。很多東西買回來就被擱置了,根本用不上,折合一下,哪有便宜能讓你賺的。想起日本作家川真由美寫的《極簡生活》,保持極簡生活的一條主要建議就是少購物,特別是要抵抗打折優惠的誘惑,拒絕買一堆用不上的東西回家,浪費精力挑選、浪費金錢購買、浪費空間存放,哪一方面都不會有讓你賺到的感覺。
買到了優惠就能得到一種心理滿足感?!
當然,這種買優惠的心理也不是不能理解,大部分人愿意湊熱鬧,并不一定是覺得省下的那幾塊錢有多重要,而是買了一種心情,一種心安理得,得了便宜似的滿足。比如中石化會員日的優惠打折,為什么每次都能吸引那么多人,從早上開始直到半夜,排隊的車絡繹不絕。因為不管有沒有優惠,油是必須要加的,加滿一箱油算下來能省20多元錢,心里難道不會有賺到了的感覺嗎?雖然這20元錢并不能改變生活的本質,可是,生活的小確幸不就是來自這一點一點的小滿足嗎?我的同事,月薪將近2萬,有一次興奮的跟我說“李姐,知道嗎?我發現了一個買菜的好地方。只單說蕓豆哈,比咱門口這個市場每斤能便宜3毛錢,還更新鮮。”我知道那個市場至少在兩公里之外,他卻能從中感受到便宜和質量好帶給他的滿足感。你能說這只是為了省幾塊錢的心理嗎?
我們再看現在的支付寶紅包,每次只能領到幾毛錢,可是,凡是會用支付寶的人都樂此不疲,每次在買東西繳費的時候,都會想到那幾毛錢的紅包還沒使用,然后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支付寶支付。
我曾經在去超市買東西結算的時候,被收銀員友好的問道:“有支付寶嗎?可以給你用紅包結算的。”我說不太會用,小姑娘馬上拿過我的手機告訴怎樣掃描一下她提供的二維碼,領到紅包以后再用紅包付款。結算完畢,心里很是受用,看著小姑娘又耐心的教后面上了歲數的阿姨使用支付寶,不僅在心里贊嘆現在的服務真是貼心。后來科里的年輕同事教導我,你掃了她的二維碼,領了她的紅包,她能賺到一筆推薦款的,有時候比你的紅包還多。
我不禁啞然,心理卻并沒有埋怨。正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我們才在生活中處處算計著過日子。而最理解我們這種感覺的就是各大商家,我們在他們的“貼心”服務中,才能找到做上帝的感覺,這當然首先得感謝我們的零售大鱷馬云爸爸。
別人都身家過億了,你還在盯著商品的優惠打折信息?
優惠促銷能夠得以經久不衰,正是切合了大眾的消費心理。就像那個經典的小孩買糖的故事一樣,如果售貨員先抓一大把,然后再把多出來的糖一顆一顆拿走,小孩子就會非常不高興,覺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了。可是,如果售貨員先抓一小把,然后再將不足的份額一顆一顆加進去,小孩子就特別高興,有一種額外多得了的滿足感。其實這兩種方法買的糖是一樣多的,不同的是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的心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當然,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我想起《高維度思考法》里死守存量的螞蟻,可以說生活中大約90%的人都是“螞蟻型思維”。靠辛勤勞動一點一點積聚起財富,然后恪守著固有的思維,固有的資產、固有的成就,希望靠“存量”的增大,帶來資產的穩定增長,在自己的平面王國里做那個心安理得的幸福的人。
可是,一貫被標榜成“游手好閑、貪圖享受、不愿吃苦的夢想家”蟈蟈,卻刷“流量”刷的飛快,快速適應新事物,快速開發新思路。螞蟻們還在吭哧吭哧的守家業,笨拙的搗鼓智能手機,蟈蟈們已經輕松跨入互聯網,做“網紅”,做“大V”,做“電商”,90后年收入幾百萬的比比皆是。
社會是由不同層別的人組成的,螞蟻不能理解蟈蟈的“上躥下跳”“標新立異”,蟈蟈也不能理解螞蟻的“墨守成規”“條條框框”。就像有人看不慣專門在優惠促銷里來來往往的“小市民”,也有人看不慣天天折騰著搞創新、搞改變的“牛逼人”。他們都在自己認可的,或者夠得著的生活圈子里各盡其才,各享其樂,這正是一種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其實,實現財務自由一直都是一種全民性的向往。說白了,如果看到自己喜歡或需要的東西,不用在意價錢,不用小心翼翼的詢問能否打折,能夠徹底擺脫那種算計著花錢的拘束,誰還會去斤斤計較什么優惠打折,買你喜歡的就好,這種財務自由誰不向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我們的消費也會越來越明朗化,價格公道,沒有貓膩,品質良好,沒有欺詐,這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消費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