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過一句話,大意好像是,你沒辦法改變別人,你只能影響別人。 當時太年輕不懂,現在倒是覺得很有道理,生命就是一場感召的游戲,不是你影響別人就是別人影響你。然后慢慢發現吸引我們的再也不是那一些些長篇大論,而是那一個個深入人心自己感悟的故事。
大一之前,我從來不會看什么書,當然,我也不看小說,當時有個很好的朋友跟我說,要我多看點書,多增加一些內涵,覺得挺尷尬的,但也是對的,其實我知道,誰不想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又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然后說起話來頭頭是道,動起筆來洋洋灑灑。可是并沒有讓我靜下心來看會兒書。
大一的時候去參加演講培訓,不得不說培訓講師學識淵博,聽他講課我覺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當時只有一個感覺,我要看書,我開始思考,到底要看多少本書才能成為他的樣子。于是我被感召了,當然這樣的開始不足以支撐很長時間,只是有了意識,斷斷續續逼自己看一點。
后來大三安定在了學校,有一次寢室出去玩,在快要離開寢室的時候,發現小劉同學還在看書,當時她準備好了,其他人還在化化妝、賣賣萌的,我當時挺震驚,連出門前幾分鐘的時間都能靜下來看書,挺佩服的,如果是我,心早就飛了,當時我就想去學習這樣的一種技能,太厲害了。慢慢的,發現我的兩個室友都挺喜歡看書的,所以我們總能在枯燥的世界之外找到這樣一種樂趣,即使現在我們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她們帶給我看書習慣的影響卻不曾離開,也曾記得做兼職休息的時間里找個空閑地看看書,裝裝B。現在我們依然喜歡看書,看到好書依然會去相互推薦,和她們聊聊看過的書,卻發現還有共鳴之處。
她們從沒叫我改變某種習慣,只是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我,就像以前的自己從來不會去打掃寢室,但還就是這兩位,看到臟了就掃掃的習慣讓我也會不自覺地掃起來,這比叫我“快去掃地”的一些話來得更好,因為這是我發自內心的想去改變自己而作出的變化。
開始學演講那會兒,想著演講的是群什么人,身著正裝,情緒飽滿,斗志昂揚,站在臺上那一刻,不漂亮也不帥氣的他們不知道哪里來的強大氣場和如此吸引我們的人格魅力,牛啊。他們開始影響我的世界觀,他們窮游大半個中國,武漢各大高校都有他們的身影,活躍于武漢各種大學生比賽和需要團隊維護的各種活動中,原來大學不僅僅只有課堂課外,他們說,得有格局和情懷。
當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站在臺上的那一刻,說實話,世界他還真就是我的。當時自己知道我們的夢想是要改變中國大學生的時候,當時沒想這么多,就是覺得好玩,好玩的時候,辛苦的成長,突然間發現,或多或少,我的身上就有了他們的痕跡。
有人說,當你堅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人有事為你而堅持。這種堅持應該就是影響吧,也許我知道我們的堅持還沒有人理解和認同,但是到達某一個時刻,一定會讓周圍的人有所變化。就如當時學習演講,會有人說你是傳銷,時間長了、講的機會多了之后,就會有人問你怎么去講、如何講好,而這時候我便發現我開始影響了別人,并不是自己逼著人家一定要去學什么演講,逼著人家說你是對的。就如在當前各大衛視的各種無節操無下限的真人秀狂轟濫炸的時候,《中國詩詞大會》猶如一股清流讓人如沐春風,隨便一看,盡是才子佳人,也讓我有翻翻古詩詞的沖動。比起當年學生時代,這才是自己主動出擊的學習。
很多時候總是想要去改變別人,吼著說教著,好像不起什么作用,不如換種方法,去做,去影響他,去讓他自己產生思考,去思考為什么要看書?怎樣才能看得進去?是不是看了書會讓人成熟?而我們不就是要做個有影響力的人?我很感謝我身邊一直努力成長和不停糾正我、不停讓我看到不足的那些人。比如“生命的本質就是積極向上”這樣的領悟不就是身邊那些在路上的人帶給我們的?
如果試著想去改變一個人,不如想著如何影響他,畢竟不是每個人經得住批評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