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幸福感是我們的終極貨幣,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 ? ? 科學研究表明,運動是讓我們變幸福的最強效藥物,它是一項最有利的投資,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記憶力、活力,還可以讓我們更專注。而現實中,壓力增大時,運動是最容易讓人們放棄的項目,這是為什么呢?
? ? ? 自尊的隱藏含義是:“我值得擁有幸福”,當我們問大多數人:“你值得擁有幸福嗎?”,大部分人會回答:“值得”,但是潛意識卻是“不值得”,過去我們總是被要求向不現實的榜樣看齊,而過大的差距,導致人們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心理狀態,所以通常在我們潛意識里有一把聲音說“我不值得擁有幸福”。這是一個障礙,使我們無法更快樂。我們知道運動使人幸福,但如果潛意識認為,我不值得擁有這些感覺,不值得幸福,它可能阻止我運動。因為大腦不喜歡不一致,如果我潛意識認為“不應該快樂”,我就會聽從我的潛意識,就不會去運動,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值得幸福,通常我們就不會做讓自己幸福的事。例如在戀情中,如果我認為我不值得擁有好伴侶,不值得在戀情中得到幸福,通常我就會在潛意識里,破壞這段戀情,積極尋找戀情中不順利的地方,潛意識在尋找方法傷害這段戀情,所以我們需要注意這些潛意識力量,通常它能影響我們會不會去做運動。
? ? ? 那我們該拿它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自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僅僅依靠自律去運動,要把它規律化,只要知道一周三四次運動有益,盡管去做。通常,在我們開始運動的時候潛意識會告訴你,“不要做,你沒有時間,還有別的事要做,你明天再做,你下周再開始定期運動”為了達到目的,潛意識會很聰明地用盡各種方法,幾乎能使你的行動聽從潛意識。當你出去運動,你就讓自己看到“是的,我值得擁有幸福”。通常潛意識就會聽從這個想法,所以盡管去運動。
? ? ? 其次是冥想,冥想作為一種身心療法,它有著幾個鮮明的特點:首先是都專注于當下一件事,其次它的基礎是呼吸,最后冥想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心理學家對冥想者進行研究,首先是很重要的左前額皮層和右前額皮層的比例,快樂的人通常更活躍的地方,是左前額皮層;不快樂的人更活躍的地方右前額皮層.所以這個比例很重要,它是測量快樂的一個"客觀"手段.他們得出的一個發現是:這些冥想者快樂的程度很高,他們很容易感染積極情緒,對痛苦情緒的抵抗力很強.這是一個很驚人的結果,這些結果之前沒人發現過,直到他們研究了這些冥想者。另一個研究方面就是他們想看看另一個重要的指標,衡量健康和冷靜的驚嚇反應.當你聽到一聲巨響,你會嚇一跳,這個驚嚇反應很重要,因為你越容易受到驚嚇,通常說明你焦慮程度更高,至少容易產生焦慮。研究表明長期冥想者大腦左側皮質更活躍(使人快樂的部分),從而情緒的鎮靜能力增強,使得驚嚇的反應更少,同時還會增強免疫力,降低焦慮水平。
? ? ? 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數據研究表明,每天15-45分鐘的冥想,連續8周,大腦皮額發生改變,焦慮減少,快樂增多,當我們遇到情緒問題時,不要去想:“為什么會是我?我哪里做錯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苦苦思索是問題的癥結之一,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尋找情緒引起的身體部位的反應,即覺察,接收身體的信息,我們要相信自然的力量,相信身體內在的智慧更懂得如何處理我們體內的問題,我們不著急如何先解決問題,試著和問題相處看看。我們可以用深呼吸的方法進行訓練,每天三個深呼吸,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例如上班前一個深呼吸,下班后一個深呼吸,睡覺前一個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