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在前面
有人說,朋友圈是我們表演的“前臺”,那里的生活都是被剪裁過的。越多的倚靠它,屬于自己的“后臺”時間就越少。
因為內向和疏懶,我的“前臺”日漸荒蕪,某種程度上,閱讀和文字算是我的“后臺”。但無論“前臺”還是“后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用以區分“前后”的標準,也許并不在于想不想被看到,而在于,我們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塑造理想自我,還是探究內心真相。
今早,在出租車上聽楊宗緯的“初愛”,不自覺竟感到眼角的淚意。如今三十有五,也為人之母,那無畏無懼無所謂失敗的青春年華已經慢慢離我遠去了,終日在“后臺”翻滾的是人到中年的惶恐與脆弱。只是,雖然沒有了青春的激揚和躍動,我仍心懷希冀,希望能調動內在的洪荒之力,讓自己依然恍如年少,能夠“看見彩虹就笑開,一無窒礙在胸懷”。
2.信念的力量
最近,一直在讀一本書,名字叫《心靈的療愈力量》,作者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瑪格·斯塔克(Marg Stark)。
和這本書的相遇,純屬偶然。本來去豆瓣閱讀,是想找一本關于寫作的書,點擊搜索,沒找到目標,卻看到了它。初看到書名,我的內心是拒絕的,總以為諸如療愈、力量之類的字眼有雞湯嫌疑??晒硎股癫畹?,我打開了這本書。然后,竟陡然覺得,此刻的我遇到這本獨特的書,也許是命運的安排。
“一切自有安排,而且是最好的安排?!边@一直是蟄伏在我潛意識中的信念。但這個信念常因人生的遭際面臨挑戰。此刻的我,正深陷于一場戰斗。
大概從一年多前開始,我常被一種突如其來的莫名“眩暈”困擾。那是一種很難用語言形容的感受:本來好好走在陽光下,突然就有點懵圈兒,仿佛意識被從這個現實世界抽離出去,飄蕩在另一個無法言說的時空。這種感覺會持續一分鐘左右,身處其間的我知道自己身上發生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但事后根本沒有辦法用語言回溯那種感覺。這樣的體驗帶給我的最核心的情緒感受,是恐懼。因為它總是突如其來、不期而至,一開始還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后來就慢慢地集中頻發:一天好多次且隔幾天就來一波。這樣的頻率擊潰了我內心的防御,讓我覺得自己仿佛置身煉獄:它沒來時,持續的惶恐纏繞著我,我無時不刻地緊張著、擔憂著它的到來。它“終于”來了,那么,與之相關的恐懼和絕望又加深了一層。加深的原因在于,不管我多么無奈和抗拒,它終究會來!!而且我無法確知這令人窒息的遭際會持續多久,五年?十年?一輩子?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列車正駛入前所未有的黑暗中。
但除了老公,我很難向別人細致表達內心的感受,因為我根本就說不清楚那種感受。那種有如潛意識流動一般但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復雜感覺、以及它形同鬼魅的爆發頻率,糅合成一種強烈的想法:我正被一種神秘的力量玩弄于鼓掌之中,我沒有伙伴,沒有反抗能力,只能在恐懼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與恐懼相伴的,還有一個人獨自承受著這無法言說的痛苦所帶來的徹骨的孤獨感……
然后,我遇到了《心靈的療愈力量》這本書,這是一本信念之書。在書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研究成果向我們揭示了信念在戰勝疾病過程中的神奇力量:哪怕是毫無醫療效用的維生素片,如果其治療效果獲得服用者發自內心的信賴,就會產生真實的療效。
這本書對我,同樣也有療效。它讓我意識到,自己之所以瀕于崩潰,是因為信念的缺失。我心里的敵人太強大了,它神秘無形無法戰勝,我手無寸鐵節節敗退??謶趾蜔o力感在一開始就注定了我的敗局。而這本書,給了我再次奮起一博的勇氣,而點燃我內心信念的,正是信念本身。通過這本書,我建立起了對信念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抱持信念并不斷努力,我可以靠著自己的力量走出當下的困境。
該怎么做呢?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參考價值的指引,首先是放松反應,這一點我會在后文介紹。其次,他刷新了我對情緒的認知,讓我意識到那種猶如噩夢般的體驗之所以在我的生活中高頻出現,是因為所有經歷過的體驗都會以記憶的方式載入個人史冊,這種體驗和隨之而來的恐懼、絕望、孤獨相互捆綁彼此加固,就像一個“套餐”一樣膠結在我的大腦中。因此,當恐懼和絕望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時,與之關聯捆綁的眩暈體驗也會被不斷喚起。
如果要打敗他們,就需要調動內在的幸福體驗,讓那些曾經感受過的安定美好的瞬間跟彌漫于心的負面感受搶地盤,并慢慢占據當下的心理空間,高頻的恐懼也會因此逐漸限縮淡化。
如果“幸福內存”不足,也不用著急,可以即時充電,讓自己放松下來,浸在窗外的陽光里,什么都不想;或者閉上眼睛,輕輕打開腦海中的電影院。在這個電影院里,我看到:那些從小到大的經歷,美好的、新鮮的、驚心動魄的,聯結著那個神采飛揚的自己,一起扎扎實實地刻在記憶中,可以隨時調取。而那些悲傷的、無奈的、孤獨迷離的,也一直都在,但已然真正的成為過去。
就這樣,我讓自己慢慢走了出來,讓無數個來自過去的自己鑄就了一個新的自己。新的自己,是一個更懂得關愛自己的人,她會敏感于自己的焦慮和痛苦,并及時給自己充電。她會讓自己心無旁騖的沉潛在當下的美好里,從而積累幸福資源。她會從容不迫的迎接每一場戰斗,不懼恐懼,不惶驚惶。因為,她深知自己有充實豐盈的幸福庫做后盾,那里有安逸祥和的午后陽光,有葛優躺的瀟灑放蕩,有《捫心問診》里心理咨詢師深邃柔和的目光,有孩子咯咯咯的甜笑,有《好想和你唱》里那么多熱愛生活的人們澎湃的歌聲和怒放的希望。
今天,在一篇文章里讀到兩段話,可以作為此刻我內心的寫照。
“她(指‘愛麗絲夢游仙境’里的愛麗絲)提醒我們,不只是在孤立、流亡或身陷危難之際你才需要仙境,生活穩定安全之時你也需要仙境。這是讓我受用多年的經驗。”
“就像愛麗絲,每一次我讀完一本了不起的書,我就將舊的自己拋在了身后?!?/p>
感謝這些富有魔力的話語。它們,就是信念的種子。
3.信念與恐懼
經常會有一種感覺:人生,是由一場場或大或小的戰斗組成,而信仰如同飄揚在我們心中的戰旗,讓我們得以從容執手安然而立。
那么,站在我們對面的敵人是誰呢?
在我看來,首先是恐懼,深切的恐懼。
除了“眩暈”,我也曾體會過這樣的恐懼:每次感冒,都會陷入無休無止的咳嗽中,伴隨著這無法抗拒無從逃避的折磨,會自然的從內心深處生發出一個聲音:我是得了什么重病嗎?會要了小命嗎?
這樣的問題在腦海中一閃而過,與之相伴的擔憂和害怕卻隨之安營扎寨了。隨后,我會因為自己的神經質而自嘲,會責怪自己的過分悲觀和緊張??墒?,每次咳嗽發動,那隱在暗處的擔憂和害怕依然會默默發動,在心里掀起浪花。
相信因為軀體不適而引發深重恐懼并非我的個例,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而觸發這份恐懼的是一個我們無法逃避的客觀現實,那就是:生命的渺小脆弱和死亡的必然降臨。
終有一天,我們會與草木同朽。誰也不知,那天何時會來。為了應對這不可預期的災難,人們各顯其能。要么把無謂的憂慮放到一旁,將身心專注于每個當下。要么時刻準備著與死神相遇,封閉感受壓抑內心,以平靜和冷漠迎接末日之吻??蔁o論我們怎么應對,那份潛藏于心底的恐懼始終都在。而且,它很容易被現實中的各種偶然因素激發,并在短期內迅速膨脹。
身體的不適,突發的災難,無常的人生際遇都可能成為恐懼的牽引,讓我們在陽光下陡然顫栗,措手不及。而且,負面情緒常常會相互集結、打包出現:與恐懼相伴的,還有焦慮、絕望、無力感、不甘、哀愁、怨恨。
好在,我們還有信念。
信念正是恐懼的對抗力量,它集結了我們的勇氣和行動力,消解了讓人絕望的無力感。我們在信念的鼓勵下喝藥酒、做保健、吃維生素片,我們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看著敵人節節敗退,于是,身體竟真的好起來了。
是什么帶來了這樣的轉變?藥酒?某某治療儀?維生素?也許,真正促進身體康復的,是寄托于這些“道具”之上的信念:相信自己擁有與疾病抗爭的力量,可以通過努力戰勝疾?。幌嘈偶膊≈皇菚簳r的考驗,平安健康才是自己生命的常態。這樣堅定的認知瓦解了內心中對自己“渺小、無能”的認定,扭轉了自己在神秘的命運面前毫無斗志、束手就擒的頹勢。于是,身體的自愈能力有了澎湃舒展的空間。
由此可見,信念的治愈力量建構于積極正向的思維方式以及隨之而來的正向情緒對身體自愈力的組織和動員上。似乎,很多疾病是可以靠身體的自愈力恢復的,但自愈力的發動需要一個藥引子,那就是信念和希望。
既然,信念才是身體康復的核心要素,那么用以承載信念的“道具”(比如藥酒、治療儀)也可以獲得更健康的置換。這方面的資源有很多,比如持之以恒的鍛煉,放松的身心狀態,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以及對自己身心變化的充分關注,這些因素除了可以作為信念的承載點燃內心的希望,也能為自愈力的增強和體能的完善帶來客觀切實的促進。
在《心靈的療愈力量》中,作者把上述因素統稱為“自我照顧”。同時,著眼于身心的放松,作者反復提及了一種自我放松的方式:選擇一句對自己的信念建構有意義的話,在身體放松的姿態下反復誦念。其間,如果注意力被別的事情吸引,輕輕地把它拉回來即可。
“當你專注心神,借著生命中對你來說最有意義的信念驅走紛亂的雜念好讓體內的自然療愈力暢行無阻,就可能得到一股無可言喻的寧靜?!?/p>
為了應對自己人生的“戰役”,我也會堅持進行這樣的放松訓練,相信行動力和信念會彼此依托、相互加成,并帶來療愈性的轉變。
4.信念和信仰
然而,并非所有的疾病都由心理問題引發,或者僅靠身體的自愈力即可恢復。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信賴信念的同時,也不能排斥藥物和手術。但即便是需要藥物和手術才能治愈的疾病,在身體的恢復過程中,信念和身體的自愈力仍有很大的可為空間:它們決定了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和狀態走過這一程,它們可以降低疾病對我們身心的沖擊和傷害,甚至可以讓我們在戰勝疾病的過程中點燃新的生命能量,獲得充實有益的內在體驗。
一言以蔽之,我們應信賴信念的力量,亦需正視它的不足。作者將自我照顧、藥物、手術稱為醫療模式的“三角凳”。然而,之所以要花費更多的筆墨著力于以信念為基礎的自我照顧,是因為這三角凳并不平衡:在死亡與疾病面前的顫栗與恐懼讓我們急迫地全然地求助并依賴于醫療體系,而忽略和弱化了自己與疾病對峙的力量和勇氣。
寫到這里,忍不住捫心自問:為什么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們那么容易崩頹、那么容易繳械投降呢?
答案似乎在于,我們內心身處隱隱蟄伏著一個觀念,在死亡背后,隱藏著一雙命運的無常之手,這手中掌控著一種我們無力與之抗衡的神秘而強大的力量。這樣的觀念生發于各種我們無力解釋的自然現象、無力掌控的局面、無力抗拒的人生終局。
這個觀念把我們的心推向四面楚歌的絕境,出路何在?
出路在于,我們仍然擁有信念。確切的說,是一種特定的信念:信仰。信仰是關于人生的信念。與那個將我們推入絕境的觀念相同,它也植根于一種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也導引著我們內心的虔服與敬畏。而不同之處在于,它帶給我們的,不是恐懼和顫栗,而是平靜與安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別,是因為我們堅信那種力量的理性和善意,堅信那是一種源于愛的力量,它會帶給我們永恒的溫暖和護佑。對它的信賴,讓我們的人生擺脫了意義的虛無和無助的絕望感,在信仰之光的照耀下,災難甚至死亡也是最好的安排。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是教徒,也沒有信仰??稍谧髡呖磥?,信仰未必要貫以宗教之名,只要抱持充滿希冀的虔誠和敬畏,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靈性之光。
我也不是教徒,一直以來,對宗教都有一種莫名的疏離感。在放松反應中,我心里默念的引導語是:一切都會過去!在這樣的默念中,我腦海里會牽引出很多以前的畫面,美好的,難堪的,絕望的,快樂的, 都是過眼云煙。也許,我想借著這樣的信念表達:苦難只是一時的體驗,它終將離去,也會永遠留存。它和美好一起沉淀在我的生命體驗中,成為我的一部分。而我,是那個有能力調動自己生命資源的人。我親歷在這苦難和美好里,即能深陷其中,亦可抽身而去。
這樣的信念給了我重生的力量,讓我得以安駐在焦慮和恐懼中,讓我對于未來的信念不會淹沒在當下的困境和絕望里,讓我能在天地博大和命運無常的背景下承認自己的渺小微茫并始終心存敬畏,但又不會漠視自己的生命能量。我會永遠心存感恩,把每個當下、每場際遇遭逢都當作命運的恩賞,同時堅信,命運會眷顧那些不畏懼自己內心的真實、并始終心懷勇氣的人。
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最好的安排,它可能是偶遇的一個人,不經意的一番交談,一首歌,一派景象,一本書,一個夢,甚至是一場災難。
災難也是最好的安排?誰的安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安排?
災難也是最好的安排,因為人生之路是通達的,災難、遭際只是一時的感受,它會讓我掙扎、思考,最終,會鑄就一個更完整的我。
這是“命運”的安排,也有人稱之為“上帝”、“神”、“老天爺”,這不同的名字背后,蘊藏著一個同一的信念:這世上有一種力量,一種神秘的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力量。他是理性的、善意的,他悲憫于人世的苦難,他關護著每一個人,尤其是這個獨一無二的自己。他安排著每個人的路,在黑暗中點燈,在絕望中點燃希望,在冰河中積淀溫暖,在撕裂后編織完整。他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我們徹底沉淪,總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為我們提供護佑,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對他的信念,并在信念的支撐下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走完腳下的路。
可是,如果死在路上呢?他還值得被信仰嗎?
也許,在信仰的懷抱中死去便是最好的安排。因為死前那本該晦暗絕望的心空始終都被信仰之光照亮著,它點燃了更多生的可能,也讓死這個本該冰冷的終點,保持著溫熱和希望。
我們本能地抱持著信仰,哪怕信仰的主體在不同的宗教體系下被貫以不同的名字,哪怕我們游離在任何宗教體系之外,對這些體系化的信仰保持著習慣性的警惕和疏離,心里的那團熱望卻始終都在。它可能表現為微信表情包里雙手合十的姿態、孩子生病時盼望她早日康復的期許、孤寂難受時仰望星空后的靜謐安寧。
天氣晴朗時,我們總是難以抗拒藍天白云的誘惑,總忍不住帶著陶醉的表情昂首遙望。在我們心里,那樣的天空就像一場盛宴、一份恩賞、一種被關顧被照耀的溫撫,昭示著當下的美好和永久的喜樂。而在這份美好的期許背后,一定有一雙溫潤明亮的眼睛,始終閃耀在我們渴念幸福的心海中。
也許,這便是信仰,是在不知不覺中植根于我們心靈深處的理念。我們相信“善有善報”,相信“愛情”,相信“正義”,在每一個相信背后,都潛伏著一雙翻云覆雨手,引領我們走向期望中的美好,那是心靈的圣境,也是信念的恩賞。
5.信仰從何而來
在《心靈的療愈力量》中,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信仰是植入在基因中的存在,是我們的出廠設置。它和“打或跑”反應一樣,之所以能在基因中留存,是因為這樣的設置保證了我們的生存,心理的生存:即讓我們在面對無常、面對死亡的宿命、注定分離的焦慮、生命如草芥螻蟻的渺小卑微時,內心有所依傍。
“據說,西塞羅(Cicero)曾言:‘所有的哲學談的只有一件事:死亡?!以絹碓较嘈牛瑸榱藢惯@股基本的不安,人類也具有通往‘上帝’的回路。不管‘上帝’存不存在,我們的基因就是信仰的保證書,它告訴我們,只要相信有種東西能夠對抗凡人的必死性和生命的脆弱,我們的身體就會得到撫慰。因此,為了不讓死亡的認知和懼怕把我們弄得功能盡失,我們的大腦深具信念,相信生命存有更好、更崇高的意義?!?/p>
“說來吊詭,我們或許可以說進化對宗教是有利的,因為它促使大腦制造了讓我們繼續往前走的脈沖——信、望、愛成了大腦基礎結構的一部分,讓我們據以安身立命。”
這樣的觀點必然會遭受質疑,因為對于真正信仰上帝的人而言,信仰本身亦是上帝的旨意。
作者似乎無意將自己卷入這樣的爭論,只是堅定的表達,無論信仰的源頭是基因還是上帝,只要它能夠駐扎在人們心里,就會讓信者受益,讓人們活得更扎實更健康。
“你相信‘上帝’存在也好,或是相信“上帝”只是因為大腦渴求所以喂給它的食物也罷,只要相信就能促進人類健康,并且對個人的完滿感有所增益。不管你相信它是‘上帝’在人類基因里播下的種子抑或是人類為了滋養渴望生存的軀體而創造出的觀念、是為了讓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顯得比較美好的人造產物,信念對我們都有好處?!?/p>
我曾因信念受益,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潛意識里的那尊神。我無意為之命名,也不想執著于TA的來處,只愿心存虔誠和敬畏,在追尋真我的道路上祈求TA永久的照拂。
信仰,是一種生發于心的、源源不斷的生命能量,在我看來,它真正的意義有二:首先,它讓我們“敢”,敢于抗爭,敢于努力,敢于跟自己既定的生命設定叫板,敢于直面自己的欲望并為之付出切實的努力。敢的實質,是對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在災難、恐懼、疾病、無常中展現自己的力量。
其次,它讓我們“清”,內心清明,擺脫蒙昧和混沌,保持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追求,保持對自我和世界的好奇。對愛抱持信念的人,會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愛的意義。對善抱持信念的人,會讓自己的路被善之光照耀。對心智抱持信念的人,會以思辨和理性作為自己堅定的人生姿態。
我們的人生路因此有了獨特的走向和意義。我們在信仰的光芒下點燃了自己的心燈,也照亮了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