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說:打開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戰,我應該放下自我保護的欲望,讓我的心有勇氣去體驗痛苦,如此一來,喜樂才有可能進入。
威爾伯說:我發現唯一可以幫助人的方法是傾聽,只有認真傾聽他們說話,才能體會他們的需要是什么、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什么才是真正的幫助。
肯?威爾伯的《恩寵與勇氣 ?超越死亡》一書很好的詮釋了以上內容,也是帶給我最多感觸,可以用于指導生活實踐的金玉良言。
打開自我
崔雅在婚禮前夕,發現自己罹患癌癥,于是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治療過程。
最先她和每個人一樣,以旺盛的戰斗意志對付病魔,既為戰斗就難免挫折與憤怒。但到了第二個階段,她的主要對抗力量則來自于臣服,她讓自己被一切穿過,反而多出了開放與慈悲,并因而與沮喪、怨恨等一一告別。照顧自己、哀憐別人,她終于救贖了自己。
這就是在面對疾病時,崔雅的整個靈性成長過程。她看到了真正的自我,并逐步打開自我、放下自我,選擇去接受和臣服,實現了大我。
反觀自己以及身邊的許多人,大部分時間我們就像契訶夫《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不輕易相信人,害怕上當受騙,戴著面具生活,更有甚者即使對最親的人也少了那份十足的信任,如此想來人生著實可怕。
崔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人生哲學:放下自我保護欲望,有勇氣體驗痛苦,喜樂才有可能進入。她與威爾伯通過“自他交換”練習,吸入痛苦,吐出博愛,斬斷了私我的自我防衛,不斷走向大乘。
當然,崔雅的成就不是人人可為,但是試著打開自我封閉、豐富經歷,對一些人來說也許將有助益。
前段時間,網絡上非常火的一篇文章《你缺少人生經歷,是因為你從來不求助》,其實與此同理,你不走出去,不打開自我,又如何能夠獲得你想收獲的呢?
不要在見到一個人的時候就自我屏蔽,淺嘗輒止;不要對身邊的朋友同事不冷不熱,點頭之交;不要自我哀憐,故作清高;不要害怕受傷害,楚楚可憐……,沒有經歷怎么會有進步和喜樂?試著打開自我,融入大眾,結交新朋友吧,勇敢的往前邁一步。
送給自己,以及像我一樣畏手畏腳的你。
學會傾聽
崔雅的病,于威爾伯來說,也是一個自我成長、靈性發展的過程。
首先,他學會了化解自身壓力;其次,不斷的感知崔雅,傾聽、理解、支持、照顧她。
文中,威爾伯說:當心愛的人面對恐懼的消息時,我們最本能的反應就是盡力讓他們好過一些,但那是錯誤的反應。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理會他們的感覺,陪在他們的身旁,不要害怕他們的恐懼、痛苦與憤怒;讓一切順其自然的浮現,不要想借著幫助對方去除那些痛苦的感覺,或以勸說的方式來消除他們的擔憂。
“我常提醒自己不必給什么具體的建議,因為傾聽便是幫助,傾聽便是給予。”
威爾伯做到了,他也告訴了我們傾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的聽。
現實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知道要傾聽,可是卻做不到。或許說者未完,我們就已經插上了話;或許只是情緒的宣泄,我們卻提出了一堆的建議……。某些時候,我們確實傾聽了,但在聽得過程中,卻在想著如何應答,而沒有切切實實站在說者角度去感受。某些時候對于至親的困難,我們很無助,卻忘了理解和陪伴最重要。
正如威爾伯說的:做一塊海綿,會讓你覺得自己是無助、無用的,因為不能做任何事,只能靜靜地待在那里。許多人發現這是最難學會的一件事,我自己也是如此,幾乎花了一整年才學會不要去修整任何事,也不要嘗試去改善什么,當崔雅傷心難過時,只要安靜的陪在她身邊就夠了。
如此,傾聽,不僅要深諳傾聽的重要性,更要掌握傾聽的技巧,感受說者的感受,理解、陪伴和支持他,有時候這比問題本身以及解決方案更重要。
送給自己,以及每一個努力成長的人,希望我們可以更好的傾聽,帶給身邊人溫暖。
打開自我,學會傾聽,是崔雅、威爾伯用切身的生命體驗告訴我的。整本書中還涉及許多感情、生與死、靈性修煉的內容,感人至深、神秘莫測,非常值得一讀,祝愿你也能收獲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