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 G20 峰會仍在進行中,且前年大量娛樂八卦自媒體被以「喧賓奪主,模糊焦點」為由,遭到一過一輪整肅。
可行進到六月尾聲,大量的名人「私生活」還是充斥在我們的閱讀空間。
這幫人當然是記性不好,記吃不記打的本性。
羅杰克在《名流》一書中倒是有段發人深省的評述:「名流已成為世俗社會的中流砥柱,娛樂崇拜既掩蓋了現代生活的空虛,也增強了商品文化的魅力。」
我非常忌諱評論此類事情時,提到「娛樂至死」。現實的情況是:如果沒有了名人,我們的報紙、雜志、自媒體、電視、商品、消費乃至我們的社會架構頃刻間就會癱瘓。
人們關注名人,是應然,也是實然。
只是在涉及到消費「娛樂名人」時,我們很容易能判斷一個人是否在思想上完成了斷奶。
為什么?
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他關注某件事,尋求的是能為己所用的價值。
而「名人私生活」無法產生卓越的價值。他們所有的婚戀、起居、言談、生活方式都是商品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范冰冰與李晨分手、韓國兩宋離婚,這些都是私生活,他們愿意公布于眾,再丑也要外揚,這和羅永浩站在臺上為錘子手機時而驕傲、時而流淚,本質上是一樣的:向公眾兜售產品。
那些精心雕琢試圖激蕩人心的文字,不過附在產品上的情懷溢價部分。
礙于當下無孔不入的信息觸達機制,我們很難避開這些毫無價值的「名流產品」,做到知曉即可。
可有的人、有的媒體,試圖從這些「名流產品」中挖掘可供普世參考的情感價值,譬如童話幻滅了、愛情不是你想的那樣、南墻若撞故事就忘、為什么有人分手后還能做朋友……
多么實在的努力啊。
但種看著啤酒瓶就想到堅固愛情的「文學作品」,你只會認為,他們本來就有一肚子歪門邪道的「情感經」,可算等到你們丫分開了。
這種娛樂名流之間的婚戀,本質上是他們合伙在工廠里為擁躉生產的「情感倒模」,是比「充氣娃娃」更高級的家庭版「性玩具」。
在你有「性幻想」的年紀,提供思想獨立、身材妖嬈、笑容魅惑的「倒模」。在你渴望「成家立業」的年紀,提供情比堅強、生死不離的「倒模」。在你「歷經滄桑」的年紀,提供大肚能容、云淡風輕的「倒模」。
從商品角度講,「娛樂名流」是用「情感」賣點,努力做到為你「全齡陪護」,類似「迪士尼」,它不斷擴充品類,爭取讓你人生的每一段都需要他。
「娛樂名流」畢生的使命就是用「公眾面孔」向擁躉提供「致幻體驗」。可我們大多數人需要腳踏實地的生活。
當中國的「娛樂名流」越來越把「私生活」也雜糅進「公眾形象」中,用熱搜、水軍、軟文等方式控制大眾的注意力焦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別變傻。
「娛樂名流」的公共屬性,使得他們不得不犧牲一部分真實自我與私人空間。列儂移居曼哈頓,因為甲殼蟲樂隊樂迷的熱情已經到了讓他承受不了的地步,他只想自由的漫步在大街上。
而我國的「娛樂名流」,他們的「犧牲」不是「不得不」,而是非常主動,甚至是精心設計。從機場到三里屯再到片場、自己的地下車庫,他們都安排人拍照呈現。粉絲就更主動了,他們致力于將偶像的每一次打噴嚏都做成熱門話題標簽。
當「私生活」也可以成為打包出售的商品,甚至價值屬性超過他們本身的作品(絕大多數沒有作品),他們的力氣就放在鎂光燈下,秀最甜的愛,寫最動人的戀愛\分手文案。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變傻,做那種「對著滿滿心機的商品,尋找人生真諦」的「傻事」。
文章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南山城下刀筆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