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邊大部分女孩子都在瘋狂地追安妮寶貝的書時,我還在很努力地做題,準備考市里最好的高中。
而等到終于如愿以償的時候,我才開始對以前錯過的美好,查漏補缺。自然也包括在備考之前購買,卻在備考時期封存起來的那幾大箱的書籍。說實話,安妮寶貝的書,我聽說過很多,但是買的不多,看的也不多。記憶最深刻的,大概就兩個故事,都是短篇。
一個是告別薇安,一個是七月與安生。鑒于最近電影《七月與安生》非常火爆,今天就先推介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甚至因為看多了各種各樣的劇情之后,再見這個故事,并沒有多少驚艷。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對一起長大的好閨蜜,愛上同一個男人之后,三個人之間的情感糾紛。
電影版的,我還沒去看,應該會找時間叫上閨蜜一起去貢獻票房的。畢竟好評不少,就得去瞧瞧。
在看《七月與安生》之前,我先看了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當時給我的印象比較一般,因為安妮的筆觸太過悲傷沉悶,字里行間都是愛而不得的絕望。第一次看《七月與安生》的時候,期望也不是太高。可能是因為期望值本就不高的緣故,《七月與安生》給我的感覺,比《告別薇安》好上許多。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偏見。不管怎樣,閨蜜之間的故事,多多少少總能在年輕女孩兒之間產生共鳴。像一起睡覺,一起洗澡,一起上學,一起逛街,一起八卦……感情好,是一件好事兒,感情太好,又是一件不大好的事兒。
為什么呢?當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個性就會越來越像,這樣一來,眼光也會越來越相近,然后慢慢地就會喜歡一樣的東西,喜歡一樣的人。這大概也是這個故事最后不怎么開心的原因。
也不知道從什時候開始,我不再看這一類青春情感類的小說,大概是因為年歲漸長,慢慢明白很多事情不能強求,很多人最后總會離開。所以會說服自己,要習慣任何人的漸行漸遠,也要理解其他人的忽冷忽熱。只有守住自己的心,才不至于動不動就被傷心。
這么看來,似乎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其實不是的。我的人生哲學是,No Day But Today,簡而言之,把握今天,活在當下。惋惜昨天的,畢竟已經太遲,盲目期待明天的,感覺似乎又太虛,只有今天,才是真正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綜上,我活得還是非常積極的。哈哈。
說回閨蜜。
這個世界上,何其有幸,和某個人,成為閨蜜。閨蜜是閨中密友的簡稱。一開始只是親密的密,后來因為感情實在好,所以簡稱時,換成了甜蜜的蜜。看起來也是恰如其分的。我喜歡這種心照不宣的感情。
相信大多數人也是。不然也不至于只要有關于閨蜜的電影,票房都相當可觀了。比如先前的《閨蜜》和《小時代》,也比如最近的《七月與安生》。大概受各種公號推文的影響,很多讀者跑來問我,這部電影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我還沒看,所以不敢打包票。只是聽已經看過電影的朋友說,電影比原著有誠意。想來,可以花個幾十塊錢去瞧瞧的吧。
打住,雖然我還沒看電影,但至少我看完原著了。所以還是有話可以說說的。幾乎大部分的公號推文里,都說了,我們一開始都是安生,最后卻都活成了七月。安生是叛逆的,張揚的,熱烈的,渾身上下都是大大小小的缺點,儼然問題少女的既視感,而七月,是順從的,內斂的,溫柔的,身上處處是優點的乖乖女。就是這么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兒,卻成了最好的朋友。即便經歷背叛和出軌,你仍是不能否認她們之間的感情。甚至于在我看來,蘇家明才是那個闖入的第三者。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出現,七月和安生,大概會一直一直平淡安寧地幸福下去吧。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部改編自亦舒的小說《流金歲月》的同名電影,蔣南蓀和朱鎖鎖,也是因為一個叫做家明的男人,才鬧得各種撕心裂肺。
“家明”大概是一種詛咒。這里還可以友情推介一首粵語歌,名字也叫《家明》。再多,也就沒有了,畢竟本來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短篇故事,除了分析各種語言結構啊,語法使用方面的東西之外,能夠分享的,也只有以上關于感情方面的表達了。
最后,就po小說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幾個句子吧!
第一個:
傷口是別人給予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
第二個:
給你一個七月,換你一個安生。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最后一個:
我遇見你所以我喜歡你,我喜歡你所以我陪伴你,我陪伴你所以我嫉妒你,我嫉妒你所以我在乎你,我在乎你所以我心疼你,我心疼你所以我離開你,我離開你所以我想念你,我想念你所以我恨你,我恨你所以我愛你。愛人姐妹,仇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