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在城市里行走,看熟悉的道路和兩旁的建筑物。能夠遇見認識的人概率很小,因而走的很隨意。穿著也不講究,一身干凈樸素的衣服即可。鞋子一般是運動鞋或休閑鞋,走的路線也比較固定。在吃完中午飯后,沿著單位前面的團結路向西走,到了第一個紅綠燈即向北走,然后向東再向南。走一個長方形的模樣,大概四十分鐘左右。狀態好的話,在走到團結路的紅綠燈時向南拐,再向東向北,最后向西走約二百米就回到單位,用時約一個小時。
在這個走路的途中,能夠看到這樣一個很小的群體。他們拉著老家農村才能看到的拉拉車,戴著白線手套。車上面大部分是紙殼子,還有塑料瓶。有時候車上面的東西多一些,有時候就很少。他們行走在機動車道上,不慌不忙,穩穩向前,不時看看路邊的店鋪,看有沒有紙殼子之類的廢品。我猜不出他們車上的東西是自己撿來的還是收來的。這些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基本上是五六十歲的樣子。
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開著電動三輪車,在車的醒目位置寫著“收舊家電”字樣,粗粗的有點歪扭的字,讓人想起了以前的大字報。有的用喇叭喊著,有的自己喊著“收舊洗衣機、電視機、電冰箱嘍…”,帶著點家鄉口味,悠揚婉轉。他們的車上往往會有一臺舊的冰箱或洗衣機,用一根舊舊的繩子固定著。在喧鬧的城市里,他們的聲音顯得有點小。不如在農村里面,一有這樣的聲音,基本上一條巷子的人都能聽到。人們往往就循著聲音的臨近,拿出平時收納的廢品,等著上門來收,換幾個零花錢。這部分人不能算是拾荒的群體,是正經的生意人。
拾荒的人除了拉拉拉車的以外,還有拿著尼龍袋子在垃圾箱里專門撿拾空塑料瓶的。這部分人更少,我走路只見過一個。他穿的很整潔干凈,戴著手套,拿著袋子,沿著道路一個垃圾箱一個垃圾箱地搜過去。不知他每天的收成怎么樣。或許,這不是他的主業,只是閑暇時候再多掙一點的行動。他們的競爭者主要是城市清潔工。清潔工有固定的打掃片區,他們會在打掃衛生的時候,將片區垃圾箱里的塑料瓶、廢報紙等有用東西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固定的地方,然后等到一定量就賣掉。
走路過程中,有一家河南人開的廢品收購站,規模不是很大。一邊靠著一個建筑工地,一邊靠著一棟老的自建房,興成一個三角形,大門就在三角形靠路的那邊。每次經過都有人在那里賣廢品。或是開著車賣鐵架子,或是賣一些暖氣片。有些老年人就拉了改裝的平板車,上面一厚踏紙殼子,踩著陽光,來到收購站的門口。老板在門口用支著的小秤稱了,四舍五入地把錢給出去,往往露出顯得很大方的樣子。有時候能夠看到一車裝的整整齊齊的紙殼子或瓶子,那是老板在清貨,裝備走一車。大概能賺到可觀的利潤吧。
小區里的拾荒者,就是固定的幾個人了,主要還是老年人。只要不怕臟,垃圾箱里一會兒就能收拾出一大堆可以賣掉的廢品。他們往往是拿了短粗的棍子,在垃圾箱里面翻一翻。大部分居民見怪不怪,提著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就走。這些老年人往往在早上或者晚上人少的時候才去,以避開早上上班和晚飯后人們出來散步的高峰期。當收拾的東西達到一定量后,就可以賣給附近的廢品收購站了。
最近小區里面實行垃圾分類,工作人員在扔垃圾的地方擺上了一個鐵房子,人們就將垃圾按了類扔了進去,但只是個大概,沒有人去細分。鐵房子的扔垃圾的窗口是智能化的,只要有東西靠近,窗口就會自動開啟。這大概會對拾荒者造成不小的影響,雖然他們還可以從垃圾桶里找些廢品,但畢竟不像以前那么方便了。若是去早了,桶里沒有多少垃圾,他們也很難夠到。去的晚了,有些可以賣的廢品就被壓在了底下而不能撿拾。然而我猜,他們總有新的撿拾之方來應對這種新的情況。
我常常想著,若是我沒有一份工作來到城市,又不愿呆在老家的農村。我大概會像這些拾荒者一樣在城市的垃圾箱里翻尋掙點零花錢。但我大概率不會在年輕的時候去做,而是會像他們一樣在中年以后或者老年的時候去做。年輕的時候即使什么也沒有,還有一把力氣可以去用。只要人不懶不怕吃苦,最差就是到建筑工地去當小工,生活總會逐漸好起來的。
我有家親戚在一個小城市開廢品收購站。一家人在九十年代來新疆后買了塊地,比老家的院子大的多。他們在地上面蓋了自建房,剩下的一大片空地用磚墻圍起來,開始做基本上沒有本錢的廢品收購生意。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他們一家在這個小城市已經有了三套樓房,還開著價格不菲的越野車。自己成立了公司,還買了一臺挖掘機出租出去。有幾輛拉廢品的車,在全疆各地尋找大塊的廢鐵收購,兼做拆除房子的業務。他們是在新疆較好地扎下了根。
前段時間,因為天氣開始暖和,我和妻子將地下室打掃了一下,收拾了一堆可以賣掉的廢品。若是按照以前,我是將這些東西扔到垃圾箱的。但看著這么一堆不用的東西,妻子說扔了可惜,不如賣給廢品收購站,還能有幾個小錢。于是用車拉了過去,得到了八十多元。當錢到賬的時候,心里有了一陣的高興,就好像自己的辛勤勞動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獲。那種勞動的快樂和收錢的踏實感讓人興奮。現在,家里有喝了礦泉水或飲料的空瓶,都用腳踩扁放起來,等到差不多拿一次就挪到地下室。如今已有了滿滿的三大袋。
然而當我走在路上的時候,即使看見了空瓶子也不會去撿。雖然有撿的心思,卻因為一種莫名的面子而不愿去做。大約是生活沒有將我逼到一種境地。每當我遇到拾荒者的時候,心里的深處都會涌出尊重。他們憑借著自己的勞作在城市里生存,不偷不搶正大光明。他們若是能夠在老家生活下去,大概也不會來到城市。城市也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群體,讓它與農村的關聯剪不斷。
曾經有過一個新聞,說是一位拾荒的老人為某次災害捐出了十幾萬的愛心,半輩子的收入。他的平常的吃飯卻簡單普通,基本上是咸菜白菜就饅頭面條。這個可敬的拾荒者呵。還看到過拾荒者撿到金鏈子的新聞,大是發了一筆。我想大概有很多這樣的人,帶著發財和求生的心思,去做這看起來有點“不體面”的活計。然而這個活入門簡單,只要能下得苦就一定會有收成,且不會賠本。這本來就是沒有本錢的買賣,況且干這行時間比較自由,能夠隨了自己的心思去做。
若是以后還能回到農村,說不定老了就會干起收廢品的營生。開著電動三輪車,沿著村巷挨家挨戶地喊叫起來,“收破爛嘍,收破爛嘍”。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不管收沒收到廢品,都要到館子里美美地吃一大碗面,喝一瓶攢勁的啤酒。然后找一個陰涼的地方休息一會,再去滿鄉下地轉。到了晚上,定是一個踏實安然的好覺。第二天起來依舊精神滿滿,再去尋找很多的廢品。這樣的生活,可是小時候著實讓人羨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