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只是本人的一種個人猜想。
在alphago與李世石下圍棋事件結束后,很多人討論alphago的內部運行機制說到的價值系統和決策系統,正好碰到我最近一個人瞎想工作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時,突然這個猜想就這樣冒了出來。
在這個李世石與alphage下棋的過程中,其實我們并不知道機器是如何下出下一棋的,或者說不知道下這步棋的意義。從一個程序員的角度來說,我剛開始也是不太理解這種想法的,因為我會覺得一般來說我就叫機器干什么,機器就在干什么,機器應該是指令執行者的這么一個角色。
于是我又想起了一個大部人都會討論的事情,工作和生活有很多時候是通過別人或有經驗的人向我們傳遞知識以及價值觀等等。從工作上來說,很多建筑工程,以及軟件工程應該來說是有嚴格的工業級標準,如果一個很小的孩子說他現在就要建造一個宇宙飛船,恐怕大家只會偷偷地笑他。
我其實更想說的是提出一種新的方式,或者說是人工智能的工程設計帶了了一種新的思維。這種思維我覺得很多也是更現在的生活相關。比如有多少現在的人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的不同的信息。重點在于不同,有時候圈子化的,劃分人群的概念也不是完全有效。人會變化,物質本身也在變化,信息也會變化,我們學習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
#################################
之前我和我的同事討論過一個碎片化時代來臨的一個問題。大部分時候我認為做事情需要一心一意,要專注。但事實當你出去社交的時候發現,這本身就是一種笑話,你旁邊的小伙伴們要不是在玩手機,要不是在看小說,有的還在看脫口秀,有的在和親密朋友發微信。
神奇的是,大家并不會覺得旁邊的人很怪,反而是不適應這種生活的人才會覺得他們怪。其實剛開始我是不習慣的,但實際你去分享他們手機上的內容,聽他們講述他們的故事,有時候能得到之前你想不到的信息。
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有時候又會因為一個話題又聚在了一起,大家吐槽這個,說說那個,這個說些,那個也說些,沒過過久,人又散了。但沒有人會覺得這很奇怪,反而是大家都很適應這種節奏的變化。
除非你本能的排斥了解別人,了解新的事物,把自己固化成一個圈子的人。
在不斷地和新事物的接觸過程中,我和幾個95后產生了一些時代的共識,那就是現在的每個人本身就是多元化,碎片化的存在。很多人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不斷穿梭,也有很多人在上班時間和休息時間的感受中穿梭。
她們和我交談之中,對于工作很多都是給出了一個這樣的答案。
?“先養活自己,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賺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開心,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快樂的做事情。”
這些本身好的幻想我猜很多人都有。但現實一般來說比較殘酷,至少我的前輩們是這么和我說的。
那么這些幸福的幻想是不是不可能實現,是不是工作與生活,與快樂本身有著巨大的矛盾。
努力花時間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價值,能不能兌換成金錢。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
這個猜想,是基于這個問題提出的一種理想化猜想。
假設公司是空的,一個抽象空間,可以是一個辦公室。其實員工只有兩個人,一個叫“價值人”,一個叫“決策人”。
價值人負責收集資料,做具體工作,實施者,也可以說是設計師,工程師之類的。
決策者負責提出概念性目的,概念性方向。然后尋找測試工具,以及評估體系,最后對價值人的工作進行的輔助支持。
這里并不能完全以某些術語來劃分兩者的工作之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偏技術,一個偏思維。并且最后產生價值一定要兩塊平分(重點)。
簡要來說是下面三個方面:
A.兩塊分區(這個時候“價值人”和“決策人”人數不定的規模下)之間每日可以提交文檔資料,以及心得。可提交至公司資料庫,也可不提交。通過不斷分裂式創新產生許多關于工作模式與工作內容的劃分。
B.然后就是決策者的分析,選定某一塊內容進行主任務安排。每一天迭代式的將任務和目標不斷拉近。依次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后,也需要對任務進行反饋資料累積。既可以理解每個人都是大數據本身,每個人的思維也可以數據化儲存。或者叫模式化,文字化,圖形化儲存。無論成功失敗與否,資料本身就具有價值的。
C.通過反復練習,達成一種類似軟件工程設計中的過程。即是提出需求---提出設計方案---完成簡要設計方案---完成詳細設計方案---具體人員調配以及啟始任務安排---每日每周的工作跟進,完成---項目結束---測試評估項目---修改完成項目---收集市場反應提出迭代方案。
#################################
前面說到的合作的效果是希望和軟件工程的流程類似,但這并不代表是嚴格按照其流程進行。每日每周的資料反饋會不斷影響小組本身。“決策人”和“價值人”在項目過程中人數和具體的任務是需要不斷調整和變化的。
啟動時,建議以6人以下的規模完成到產品結束的這個步驟。也就是說這種設想的前提是小而輕,過大或者過遠的想法往往太具有個人色彩,這里不建議。小而輕的產品完成更具利于創新的東西出來。
在小產品更出現后,將進入到測試評估項目中,在這個階段。需要投入另一份"決策人"以及”價值人“對此項目的評估以及后期想法等進行一段時間的討論和資料累積。
建議時間不超過1周。所有成員以及項目不會是固定時間的流程。
“價值人”與“決策人”在項目之間可以商定小分支的一些基本規定,不至于過于混亂,在混亂之中遵守一些真實實際的問題局限性是必要的。畢竟不是我想飛到火星去就可以飛到火星去。
好吧,具體很多細節我也不是專家,只能夠提供一些自己思考與想法。更多是希望在社交媒體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猜想,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