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這曾經是老師在學校教導學生的一句至理名言。
年少時候,萬里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成行,讀自然而然成了日子的主旋律。但凡遇到喜歡的文章,喜歡的句子,喜歡的歌詞,就抄在日記本上,一遍一遍,不厭其煩。
閱讀+分享=原罪?
互聯網愈加發達的今天,我們獲取書籍知識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卻不知道從何開始,愛好閱讀、分享書籍,這種小時候樂此不疲的小愛好,卻成了一種原罪。
朋友圈曬書是顯擺?
我有個朋友,平時很喜歡閱讀。有一次在朋友圈發表了一條動態,“用3天時間看完了某某書,比想象中更有趣的書。”平時和她關系不錯的一個男生卻在評論區里留言:別裝了,那么厚的幾本書你真看完了?能看懂嗎?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只不過是把日記改成了微博、改成了朋友圈,曾經的引以為榮卻全部變了味。我無從改變任何人的看法,也無須改變。
就像總有人堅信這個世界上,每個熱愛閱讀、喜歡曬書的人都是在賣力表演;也總會有人,可以看到這些“表演”背后用心積累串聯起來的珍珠。
你有你的小橋人家,我有我的金戈鐵馬
記得學生時代,很喜歡找一個陰涼的草地,蹲在地上看小說,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古風穿越、校園言情、恐怖懸疑,各種類型換著來,口味繁雜,只消文筆好,三觀合足矣。
那時候紙質書還當紅,握在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感覺,空氣中漂浮著淡淡的墨香味,即便故事不夠引人入勝,即便看完也未必能記住里面的情節,也心生歡喜。就這么懶洋洋地消磨著時光。
后來網文當道,各大小說網站以筆為劍,開辟文人江湖,征戰廝殺,著實涌現了不少優秀小說。我欣然接受這種轉變,深陷書海之中,甚至瘋魔。每天最放松的時刻,變成了拿著手機,躺在被窩,找一本或溫馨或詭譎的小說,慢慢讀著,緩解一天的疲憊。
之所以會說起這些,是因為前幾天去參加了一次高中同學聚會,和曾經交好的一個男生聊了幾句,他是影視作品中那種典型的學霸,外貌和智商成正比。當他得知我竟然“墮落”到每天看《全職高手》、《盜墓筆記》這樣的網絡小說,來“揮霍”生命之后,開始了對我長達三分鐘的批判。大意總結起來就是:網文都是垃圾,你這是在浪費生命。
我試圖在他密集的洗腦轟炸中進行自我辯解,但口才實在太爛,最后敗下陣來。在最后,我只回了他一句:你有你的小橋人家,我有我的金戈天馬。
“喜歡閱讀網文是一種什么感覺?”
“就像是躺在橋索之上,做了一場隔世經年的夢。”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
十幾年書齡,遇見過一些志同道合的書友,不乏徹夜聊讀后感、互相喂對方吃安利的甜蜜時期,也有為書中角色、狗血橋段撕逼的時候。有的自然成了朋友,有的慢慢散了、淡了。
我基本上不挑食,只要好吃,各種類型都吃得下去,但書友從80后到95后、00后,各個層級的看文習慣差別很大,喜歡校園純愛的排斥后宮爽文流,喜歡恐怖懸疑的鄙視穿越無腦傻白甜,喜歡宮斗的啃不下種田,喜歡歷史的不喜游戲……
邁克爾-柯蒂斯導演的電影《卡薩布蘭卡》中曾有這么一句臺詞:“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臺詞和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書雖然無法改變你的容貌,但日積月累的閱讀,會將那種優雅的氣度鐫刻在你的靈魂之上,這也是整容,另外一種意義上改頭換面式的整容。
而這種氣質,必然是真正的好書帶來的。不是自怨自艾的風花雪月,不是人性扭曲的道義淪喪,不是三觀不正的日天日地。文章是寫實也好,玄幻也罷,都該浸潤過五千年浩瀚長河,存于人性深處不滅的骨血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