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看了慕名很久的BBC紀錄片《寶寶的奇妙世界》,因為之前一直看到很多公號推薦,打算自己來好好感受一番。紀錄片一共有三集,我先看完了第一集。第一集主要呈現了英國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1歲半嬰兒在性格、語言、興趣和觀念形成方面的不同,借此探討了人在成長階段最基礎的要素。
性格受基因影響,但也會被環境反饋所影響
性格是一個人在面對周圍事物的反應。在心理學研究中,科學家就發現、總結出了嬰兒基本的三種性格:易興奮的、冷靜的和謹慎的。
在測試的時候,有些寶寶對于跳動的玩具特別興奮、有些反應不大,有些比較焦慮甚至快哭了,這些都是正常的。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這是由基因決定的。但后續我們大人和環境對于孩子的反饋,也在塑造他們性格多元的一面。比如,一個孩子的基本面是謹慎的,他面對新事物會比較緊張。家長的安慰或者鼓勵,能減少他們的焦慮,也會讓他們更愿意去嘗試。下次面對更多這樣的情況時,他們會更加自如。
孩子的語言發展取決于照料人跟他所說的詞匯和對話量
小朋友們雖然在1歲以前不太說話,但1歲半那會兒突然就變得非常多話。孩子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由他們平時接觸到的語言和信息組成,主要是照料人和他們說的話。
影片里21個月大的英國小男孩派西的家庭,在第一天時,媽媽和他說了13000個詞匯,孩子則回應了2500個。第二天在實驗鼓勵家長多說的前提下,媽媽的詞匯提升到了13700個(5%提升),而孩子則說了2800個詞(13%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天他們的對話來回增加了38%,是個很明顯的提高。
影片之外的實驗佐證,照料人跟孩子的對話量越多,孩子們的語言發展越快,之后步入學校也會有更好的表現。這里不僅僅指爸爸媽媽,如果小朋友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只要爺爺奶奶能做到經常和他們對話,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很可觀的哦。
有人會問,那如果是放錄音呢?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過,華盛頓大學的庫爾教授做過類似的雙語研究,如果是放視頻,孩子沒有真人的互動,語言能力是不會有提高的。
孩子沒有偏見,偏見來自于環境本身
科學工作者們還原了20年前的一個實驗,測試孩子對于性別的認識。他們會先用猴子演示若干動作,比如打掃、抱孩子、哄睡、瘋玩和修車,然后讓孩子決定用爸爸玩偶或者媽媽玩偶來重復動作。他們發現,現在的孩子對于打掃、抱孩子、哄睡和瘋玩都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爸爸或媽媽玩偶都會做這樣的工作。修車則是更多孩子選擇了爸爸玩偶。
20年前,更多的家庭是有明確的角色分工,比如媽媽打掃、抱孩子等等,但隨著現在更多爸爸參與到家庭養育中,男女活動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明顯了,而孩子們在環境中感知到的也是爸媽并沒有很大區別。孩子是社會性動物,他們敏感、不自覺地吸收著環境所反映的信息,也在自己的行為中體現了出來。所以我們作為孩子主要成長環境的塑造者,是不是應該首先審視自己的環境,是否給孩子帶來了足夠包容、健康、無偏見的氛圍呢?
基因塑造基本面,環境改變后續大腦發育。我們在孩子飛快的發展中,可以看到性格、語言等要素的先天差異,也可以看到這些要素在環境中的變化。有寶寶的朋友們,也時常會感慨孩子所帶給他們的震撼。我們的世界對于嬰兒來說是奇妙的,他們眼里的世界在我們眼中也是豐富而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