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次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依戀》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內容學習,小伙伴們分成兩個組,每一個組通過組內分工,選出闡述內容和提出問題兩個部分。第二部分由張老師帶領我們從序言、前言和第一章觀點,來進行本書的核心概念的梳理。
? ? ? 一、張老師給出了兩組參數:依戀理論發端于1956年因為二戰后大量孤兒的產生,他們的心理問題讓依戀理論學家們得以以做項目研究的方式,進行了大量的觀察研究。依戀理論屬于客體關系理論的范疇,它試圖通過依戀的接口來了解親子關系。從兒童再到成人,可以說依戀影響著整個人的一生。結合最近我在閱讀的大衛?威廉《心理治療中的依戀》,尤其覺得依戀理論對于親子關系和親密關系有著重大的價值。1. 愛與恨、焦慮與防御、依戀與喪失2. 早期親子關系中的:溫暖、親密、持續第一組,我的理解是,通過一個人的愛與恨、焦慮與防御、依戀與喪失的狀況來看一個人的心智狀況。第二組,則是早期親子關系中可以真正促進孩子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形成良好親子交互,最后推動孩子心智化能力逐漸形成的重要影響。在這種辨識中需要高度重視注重時空感:看經驗的發端點、發展的過程、目前的問題。
二、核心點
1.? 通過行為軌跡和精神軌跡去了解早期經驗形成的軌跡
? 一直以來你是過于重視情緒體驗、關系和諧?還是善于啟動思考?從遇到問題你的行為模式、情感體驗狀況中就可以辨識出你是傾向于情感型、思維型、感覺型還是直覺型。情感型太注重情緒體驗,導致縱深度缺乏力度,容易粘滯和攪纏在那樣的情緒體驗當中。它的思索很容易被拉拽。每個人都有情緒、情感的體驗,但是過程很重要。有的人可能就沉浸在情緒體驗中很難啟動思維,有的人可能啟動了適應、有的人啟動了思索。思維型的人容易趨向于邏輯判斷、分析。
底層邏輯的反應:
有些人底層邏輯首先碰到一個事情,情緒起來了,再給他第二步第三步,還是這個情緒體驗,基本就沒轍了,情緒化發展不太好。有些人第一級情緒體驗之后,第二步開始尋找適應,不思索,但是迅速啟動適應機制,哪樣對他好,最容易讓他持續避免焦慮的沖擊。
真正的分化來了:
迅速形成功能性代償,適應性很強,意味著現實感很強;思索性的可能反應慢一點,但是縱深度會很強,不像第二類既得利益,她厚積薄發的蓄積力很好。
第三步:不斷的將情緒體驗養成一個小怪物,不斷的去喂養、填充他,又開始了,很復雜。這里也分兩類,一類人就通過幻想機制去喂養,一類人就直接用現實的,迅速獲得的既得利益喂養,這個既得利益又跟上面第二類不一樣,人的分化有非常底色級的特征和特色。
2.? 親子關系決定了孩子心智底層的基礎——安全和信任
依戀理論就是從親子關系出發,從親子關系的負面影響是如何形成的。
3.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分離焦慮,帶來的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
@ :從分離性焦慮這個點,可以與依戀理論中的四種類型:安全型、矛盾性、回避型和混亂型的具體表現和親子關系互動模式來理解。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從親子互動模式來看如何處理分離焦慮;或者從分離焦慮狀況來反觀親子關系狀況和心智發展狀況。
4.理想化正是我們在處理分離性焦慮的機制。
“很多成人心智化水平低下都來源于早期處理分離性焦慮的低效和低能。”這樣的人可能會終身被分離性焦慮關閉,處理不了分離性焦慮,你會在內心幻想一種可以,幻想一種陪伴。
可以理解為,通過個體的需求和對外界的主觀解讀,在內心塑造一個安全、有力量的理想化形象嗎?
5. 關于發展的問題和退化的問題。
你不發展,只要停滯就一定會退化,整個生命發展的序列過程中只要有很多暗區和很多停滯點,都涉及退化,在做個案的時候都會碰到這些暗區,無論是做發展和修復,這要看程度,如果暗區是大面積的,艱難度可想而知,碰到退化,被治療者和被自我體驗者的體驗,強烈需要抱持。
6.分離性焦慮、理想化移情、強烈抱持。
發展中很多的阻滯都來自于分離性焦慮。能夠阻滯發展,那要有多大的拉力?否則沒有辦法組織生命發展的強大之力。我們要高度重視發展性的問題。
理論研究、哲學思考、大量的案例。
7. 治療中,咨詢師讓孩子借由理想化移情,向真實化體驗。
8. 治療中原始的精神活動的機制的激活與修復。
“原始的精神活動機制,本身是對另外一個客體形成隔離,向真實的地帶移動。你會感受到挫敗感。升級為憤怒想咨詢師投射。這些都來自于早期的親子關系中我們的分離焦慮沒有處理好。你在哪里摔跤就在哪里處理。你的視野,你一輩子盯著你媽、你爸(生物性)你母親、父親(精神性的),下一步你是啟動思索還是留下遺憾。”
9.你爸媽、父親母親關系的思索。
恨意是絕殺,恨意意味著你對那個階段處理不了的分離性焦慮給鎖定了。
早期的養育環境的支撐力非常重要。
10.早期的發育都會涉及環境依賴性
環境的支撐力非常重要。這些固化的點,可能要讓人終生都處理不了,因為比較原始,行為軌跡已經形成了你自己運行的軌道。你要從哪個原始軌道中拉離出來。
11.原始運行的軌道和發展的躍遷,是兩個最重要的力學闡述。
在那個最關鍵的時期,他能夠牽引、幫助你。
12.早期重要的客體,是否能起到正向的影響、牽引。
這個很關鍵,最關鍵的時期看看你能不能碰到最重要的客體出現,扶持、牽引、幫助你,早期重要的客體是否能起到正向的影響、牽引,意味著你未來的發展的潛質能夠得到開發。分離性焦慮處理的障礙,導致你人格發生代償,長得越歪,要么是代償,要么是失代償,都是長得歪八斜扭的。
13.心智早期代償的評估
代償有否形成精神母體?有否不能形成精神母體?沒有好壞之分,我們看他們結構的生成和演化。這本書還在用肉眼在觀察,但是是必要的。
14.現代級的核心——我們開始高度重視親子養育、親子關系品質。
中國式父母,中國式家庭中現代型焦慮比西方更強烈。他們要在群體意志和個人意志中進行復雜的博弈。
15.早期母親是否有能力,精準的辨識出嬰兒需要什么?她需要什么的邊界。
16.母親不在場造成的喪失
在場與不在場形成嬰兒內在復雜的虛空與實在之間極其復雜的交互性。在這個點上,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你天然的個性、環境的影響分別給你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17.媽媽在場、母親不在場。
身體在場、精神不在場。精神意味著關注、愛意。身體:焦慮、煩躁的氣息。這些展示出了一些不良的身體化。導致孩子要在精神上面代償,代償出一個母親來對抗這個不好的媽媽。這個地方非常復雜!
你母親不在場,母親意味著母性的原生力!溫暖的庇護、溫暖的抱持。生生不息的愛意。是來自于本心、天然的。但是,在一個非常復雜、劇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母親多么的少。她被各種各樣的現實焦慮所困住。傳統來說也是如此。這是一場永恒的戰斗——親子關系。就像愛情一樣,可以永恒的去談。都是你最依賴、最急需的那個階段,任何變量都會引發很多脆弱性的反應,形成不良的機制。人類終身要跟不良的機制去斗爭、戰斗、突破!
@:親子關系一場永恒的戰斗,那個人生最脆弱和弱小階段的記憶將成為一個背包,里面裝著的可能有:安全感、信任、溫暖、善意、被愛、信心……也可能有悲傷、無價值感、自我否定、憤怒、怨恨…….也有可能兼而有之。
18. 早期的心智發展很多復雜的變量。
非常類似量子物理,測不準,交互性太復雜了。與生俱來和環境的阻滯、抑制等等都會形成非常復雜的變量。
只有經驗是可以預測的。怎樣最佳的養育模式是最好的模式。養出更棒的孩子,這就有很多的模式和標準,這對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都是不齒的。經驗性的動物,會受限于經驗。無法也不能以上帝的視角去確定什么是最優解。心理成長,不是身體發育。
養育最重要的核心,是保障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成長。身體有、心靈也會有更豐富的資源。生理發育的規律性,一個固定的生長序列。心理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序列。這個就涉及到自為與自在的重大差異。
喪失、補償,為什么你的憤怒會處處彌漫不可節制????
借由哲思啟動反思。
向死而生——撫慰和激勵
哲思——是在我思的困境中,啟動的反思。
@:早期親子關系中帶來的不安全感與憤怒,以及后面在主觀感受與親子關系中的互動不斷塑造著你的認知與情感。是時候啟動反思了,否則將在怨念和憤怒中耗盡余生,害人害己。
19.分離性焦慮和喪失感
能否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關系?
一個治療師如果他具備了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關系,他完成了重要的告別和主體堅信的重構。建立深層及關系在人格發展和整合的層面上。
陌生環境的過程中,想到,人先天的基質就是相互隔離。絕少有人,有深層次關系建立的能力。大家不需要沮喪。今天做,不是要讓你非凡,而是讓你看到這樣先天的缺陷和局限性。邊界要很清晰。
深層次的關系是一種奢侈品,人與人精神的連接、精神的火花。
你生命中有沒有深層次的關系,能不能有同頻共振的關系。經由水星你能否跟自己首先有同頻共振?嘗試進入風暴的中心?
20. 客體關系、分離焦慮、哀悼、防御、創傷、早期敏感階段。
21. 依戀的核心:研究養育方法、研究人格發展的趨勢
22. 觀點就是認知的切入點。
? 人格研究的復雜性,所以我們需要具體的認知的切入點——觀點。
23.關于《悲劇的誕生》中的大合唱與戲劇。
@ :弱小與暴露下的命運共同體與智者讓戲劇出現。
24.創傷與意識的否定
在存在與虛無中就是否定、劇烈的否定。創傷就是在那個點上的大量撤退,暗區。同樣的心理事件對于這個人是主戰場,對另外一個人是深淵。一下把創傷的本質表征出來了。掉入了意識本身存在的坑。意識的矛盾、沖突、對立、對抗。你不能面對,你在排斥,你在那個層面上有否定,深淵、深坑。
去了解,為什么是一個坑?為什么你將他徹底退。
它屬于你,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是你的意識制造的一個幻象。
哀傷、哀悼。完成幾輪的告別,才有可能在創傷的層上,面對意識的天然設定——否定性
? ? ? 這個修復很難,可能因為巨大的憤怒而引發很多新的心理事件,導致止步不前,治療師也可能撤退。挫傷不是創傷。創傷——一定有結構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