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微,字明舉,所留資料甚少,只知道他是成都人,在元祐三年(1088)進士及第,但是仕途并不順利。崇寧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為相,新黨開始了對于舊黨的報復打擊,鄭少微也被卷入新舊黨爭, 入元符上書邪下籍。政和中,他曾知德陽。晚號木雁居士。
在全宋詞中,鄭少微留下了兩首鷓鴣天,成為這個人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一、《鷓鴣天·詠梅》(宋·鄭少微)
誰折南枝傍小叢。佳人豐色與梅同。有花無葉真瀟灑,不問胭脂借淡紅。
應未許,嫁春風。天教雪月伴玲瓏。池塘疏影傷幽獨,何似橫斜酒盞中。
鷓鴣天是最像七言律詩的詞牌,區別是把七律的第五句拆分成了兩個三字句,其他的句式和七律完全一樣。七律的中間二聯要求對仗,鷓鴣天的三四句一般也對仗。不過,詞的對仗要求沒有那么嚴格,鄭少微的《鷓鴣天·詠梅》三四句不對仗,下面那首《思越人· 集句》三、四句就不對仗。
注:鷓鴣天與思越人是一個詞牌的兩個名稱。
這首詠梅不是詠野外生長的梅花,而是折下來的一枝梅。折南枝,南枝向陽因此茂盛, 古人北游思鄉也有“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之說。南枝花美艷秀麗,因此可與佳人“豐”色相媲美。
有花無葉真瀟灑,不問胭脂借淡紅。梅花盛開之際,不需要綠葉的襯托,也不需要借用胭脂來修飾自己。梅花的美在其天然本色,張祜《集靈臺》詩云:卻嫌脂粉污顏色,故曰:真瀟灑。注意這兩句的邏輯關系,真瀟灑的原因其實有兩個,有花無葉、不借淡紅,妙在第二句的補充。
應未許,嫁春風。天教雪月伴玲瓏。唐李賀《南園》詩云: 嫁與春風不用媒。唐韓偓也有詩云:蓮花不肯嫁春風。宋張先有詞云: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此處鄭少微說此梅,有機會卻放棄了,不肯嫁東風。不愿意為了溫暖的環境和條件妥協。所以愿意和雪花寒月相伴。
池塘疏影傷幽獨,何似橫斜酒盞中。此處化用了林逋的詠梅佳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只不過鄭少微的梅花是折來的一枝,所以不是孤獨地橫斜在水塘旁邊,而是在酒杯的旁邊。
這首詞以擬人的手法寫了一枝梅花,這支梅花被人折下帶到了詩人的眼前,仍然帶著自然純潔的品質,不問胭脂、不肯攀附春風。這很像一個孤傲的文人,自詡具有高尚的品格,但是它不是林逋筆下孤山小圓的山梅,詩人也不是林逋那種屢招不仕的隱士。 最后兩句可以發覺詩人在出世入世之間的徘徊與掙扎,既想想保持高潔孤傲的人格,卻用不肯放棄功名利祿,想入世又不肯同流合污。哪有那么理想的世界呢,特別是處于新舊黨爭的殘酷環境里。
詠梅,是古代文人在仕和隱之間的一種思索,讀書人仕途不順時常常會發出這種感嘆,其實真正的隱士并不多見。放下寒梅的孤傲,醉臥于酒盞歌舞之間,也許是為官之道吧,不知道作為入了“元符上書邪下籍”的鄭少微,幾年后為什么有“知德陽”的機會,那個時候蔡京還沒有倒臺呢。或許,真得放下了雪和月而橫斜酒盞中了吧。
詞中的梅花被比作了佳人,而佳人往往又是詩人借以自喻的形象。所以這首詠梅說的是梅花,似乎又在說一個美女,其實最終是說詩人自己。
二、有趣的集句詞 《思越人· 集句》
欲把長繩系日難。紛紛從此見花殘。休將世事兼身事,須看人間比夢間。
紅燭繼,艷歌闌。等閑留客卻成歡。勸君更盡一杯酒,贏得浮生半日閑。
集句詩或者集句詞是文人的一種文字游戲,詩中采用了部分或者全部別人的成句組合成篇。例如鄭少微的這首詞就借用或者化用下面這幾首詩的成句。
1、春晚(宋·蘇舜欽)
【紛紛從此見花殘,已覺長繩系日難】。樓上有愁春不淺,小桃風雨憑闌干。
2、游城南十六首 其十六 遣(一作遠)興(唐·韓愈)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3、渭城曲(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題鶴林寺僧舍(寺在鎮江)(唐·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這首詞并沒有留下題目,只是告訴我們采用了集句的方式組合成詞。從內容上可以看出是對于光陰流逝的一種感悟,莫思眼前身后事,人生如夢且盡歡,有花須折直須折,有酒就喝且偷閑。
鄭少微借用這幾首唐詩,或直接引用,或者小有改變,然后組合成了一首鷓鴣天(思越人是詞牌的另一個名字)。因為鷓鴣天幾乎就是一首七律,所以用前人的七律或者絕句來集句非常的簡單。宋人特別喜歡作集句詩和集句詞,沈括《夢溪筆談》說王安石的集句詩,長篇甚至多至百韻二百句。
三、 集句詩和集句詞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并不難
在宋朝,因為前朝大量詩歌的豐富遺產,所以他們很喜歡做這種集句的詩詞游戲,王安石、蘇東坡、文天祥、辛棄疾、黃庭堅、晁補之、楊冠卿等人都有大量的集句詩作。特別是王安石,集句為詞據說是王安石首創,他的集句詩詞創作數量也最多,
1、 王安石 《送張明甫》 :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一句:[唐] 杜牧《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
第二句:《金柅園》[宋] 晏殊
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第三句:《漢江》[唐] 杜牧
溶溶漾漾白鷗飛,綠凈春深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第四句:《題都城南莊》[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又如蘇軾的《南鄉子 集句》
悵望送春杯。漸老逢春能幾回。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何況清絲急管催。
吟斷望鄉臺。萬里歸心獨上來。景物登臨閑始見,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悵望送春懷 ”,起筆取杜牧《惜春》
“漸老逢春能幾回”取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何況清絲急管催”,此句取自劉禹錫《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
“吟斷望鄉臺”,取自李商隱《晉昌晚歸馬上贈》
“萬里歸心獨上來 。”此句取自許渾《冬日登越王臺懷歸》
“景物登臨閑始見”,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 》
“一寸相思一寸灰”。結筆取李義山《 無題 》“颯颯東風細雨來“
對于古人來說,讀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讀書少或者藏書少,作集句詩詞就難了。如果全靠記憶背誦來做集句可不容易。不知道古人的記憶力如何,估計有很多人肚子里的詩詞典故是現代人的幾十倍吧,畢竟我們的腦子里還有數理化英、國際形勢、中外影視......李杜、孔孟早就被也馬云、任正非們代替了。
但是今天的人們也有優勢,就是獲取書籍方便多了,特別是有了網絡以后,這種集句的游戲就更簡單。學習計算機會編程的同學估計一天能作出幾百首吧?
??結束語
大詩人杜甫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李白只留下了九百多首,王之渙就悲催一些了,只留下了不到十首,但還是比鄭少微幸運一些,作為一個詞人,只有兩首詞傳世。文學史上有好多了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天災、更多的是人禍。
鄭少微的時代,正逢蔡京大力迫害元祐黨人,宋徽宗于崇寧元年(1102)九月詔中書對元符三年(1100)時大臣所上的章疏進行清理登記,對上書人分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其中反對或不滿新法、同情元佑舊臣的均被列為邪等,鄭少微被列入元符上書邪下籍。
不久,宋徽宗、蔡京在德殿門外樹立“黨人碑”,昭示全國。被刻上碑的官員,或者關押或者流放、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徙。三百多人多少人中有:司馬光、蘇軾、晁補之、黃庭堅、程頤、秦觀、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范純仁、韓維、蘇轍等人名士。
黨人的子孫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錄用”,連他們的詩作書籍都成禁書,統統燒掉。如果不是民間的保留,今天我們連蘇軾秦觀的作品都看不到了,何況一個不那么出名的鄭少微呢?
結束時,按照慣例填詞一首,也集唐人句作一首《鷓鴣天》吧。
莫畏塵間行路難,別來人事幾凋殘,?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橫玉笛,倚危闌,花開花落兩悲歡,壺中天地乾坤外,夢里身名旦暮間。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