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學是什么?
家學首先是一種生存和發展之道,家學是高級教育。
父親教給子女,子女再教給子女,一代又一代,累積出巨大的知識庫。
家學絕對不是什么書上記載的大路貨,而是獨特的、秘密的羊腸小道。
各行各業都有門道,否則沒法活下來。
商人家庭,哪里進貨,怎么談判,這些都是有秘密的。
干部家庭,如何待人接物,寫材料,如何和領導打交道,如何站隊,這都是有經驗的。
義務教育從起源來說,本質就是批量培養符合大工業的人才,支撐國家的快速崛起。簡單的來說,就是標準化的螺絲釘。
而家學是針對場景化的高級解決方案,培養高級人才的學問。
我們經常講“登堂入室”,這是一語雙關。
上到師父的廳堂,只是學到了表面功夫,進入師父的內室,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家學是一筆的無形財富,可以給人生帶來全面的加成。很多家族因為時代原因財富消失殆盡,后人往往能東山再起,這就是家學的巨大作用。
家學具有全面性的特點,包括考試升學、為人處世、婚喪嫁娶、吃穿住用行等等。這是一種軟實力的加成。
這個就像走地圖一樣。有家學的孩子走的是地圖全開模式,沒有家學的孩子走的是茫茫大霧的地圖。很多東西,就算你再天才,你可能都想不到,這樣你就只能在茫茫大霧中進行踩雷,不停的走彎路。
鳳凰男們,刻苦用功,以為考上好大學,當上三好學生,就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能得到好的收入,然后就能逆襲了。
你去看看互聯網界的那些新聞。
一個個心高氣傲,動不動就是改變世界,最低標準也要做個馬云式的創業家。
結果畢業的時候,那些同學中成績不好但是有關系的,卻混的風生水起。
鳳凰男大喊不公平。
這世界上,實力分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以學習成績而言,鳳凰男是吊打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但是這個根本不是真正的力量。
成績的優勢絕沒有那么大,真實世界也不是比學習成績的。
也許這些成績不好的同學后面是龐大的家族,別人對這個真實世界的理解、眼界、見識、人情世故,遠遠高于鳳凰男們,因為他們的先輩早就探明了未知的世界。
有一些技能,是非常非常稀缺的,普通人學習的機會都沒有。
比如管理,你光看書是沒用的,得管過人才能知道,但是有幾個人能做到老板呢?
而且有好些家庭是有家族生意的,這樣別人可能從小就知道如何管人了,還能基于家族生意做更大的事情。
鳳凰男,也許硬實力強,但是軟實力卻很弱,說不定哪天就卡在自己的淺薄的見識和低情商上。
在冒險能力上,鳳凰男也非常弱,往往錯失機會。
就像《致青春》中男主角陳孝正說的那樣:“我的人生不能偏移一寸”。
這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降維攻擊。
有一句話,叫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不就是那個起跑線嗎?
鳳凰男要超過那些家庭優越的同學,要付出的絕不是幾倍的努力,而是要增加自己的眼界、見識,提升自己心智。
大多數人的家庭,是沒什么家學而言的。
要見識沒見識,要關系沒關系,要錢沒錢,要生意沒生意。
但是,我們不要怪這怪那,而是要自己做一個開拓者。
我們要盡可能的探明更大的未知世界,也許自己就是那個轉折點呢。
這一代能做的事情,絕不留給下一代,何況時間窗也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的。
家族命運的轉折點
一部家族史,就是一個大歷史的切片,述說著百年滄桑。
一個家族的崛起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開拓型的人物,比如像易中天的曾祖父、二爺爺,曾寶儀的外公,阿丘的外公、外婆、姨母這樣的人,甚至有時候會付出巨大的自我犧牲。
不管成功和失敗,這些人會將自己所獲得的眼界、見識、經驗、人脈,口口相傳的教給后來人,這就是家學。
這些人就是家族命運的開拓者,轉折點。
說這些是為什么?
這個世界上的實力,根本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只是打開給大家看看。
其實,舉的幾個例子,也并不是什么顯赫的大家族,只是普通的家族。
一個家族中,正是因為前面有人付出了巨大犧牲,積累了財富,子孫后代才能含著金鑰匙出生,過著優渥的生活,這些子孫后代不過是在吃利息而已。
在歐洲,有些家族甚至需要三百年、四百年才壯大起來。
所以,歐洲人是認命的。
歐洲的上層,也沒有認為繼承有什么不好,當國王有當國王的道理,做白領有做白領的道理。
就像《唐頓莊園》里面的大小姐說:“我們不賺錢,我們繼承錢”。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發了財的蓋茨比,依然被old money瞧不起。
中國改革開放才40年,遠遠沒有到階層固化的時候,但是這種家學的優勢已經慢慢顯示出了威力。
真正的貴人,不見得是給錢或提攜,而是為你打開另外一個世界。
日拱一卒。
升維思考,追尋世界本源;降維打擊,落地屠龍之術。
很多人以為讓孩子讀《弟子規》,講《菜根譚》,或者學習《曾國藩家書》就是繼承了傳統,傳承了家學。其實,這完全是對家學的誤解。家學絕不是那些書上記載的大路貨,而是獨特的、秘密的羊腸小道。
首先,家學絕對不是公開的。書要出版,首先要政治正確。很多門道是不能放到臺面上說的,因為它們處在灰色地帶,但非常有效。就算別人教給你,你舉報了怎么辦?各行各業都有門道,否則沒法活下來。
比如,開理發店、奶茶店、包子鋪這些,別人能掙到錢,你看了幾本書,網上找了些資料,貿然沖進去,就是賺不到錢。因為你不懂其中的門道。別人一開始就比你起點高,平民出生的孩子,在單位可能混了七八年,還沒搞清楚其中的運作原理。
關于如何選擇配偶、買房等,這些都是人生的重大選擇。同樣的道理,有家學和沒有家學是完全不一樣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多人都敗在軟實力上。就算你考上了清華,只能說明你的硬實力和智商不差,但是軟實力方面可能就遠遠不如別人。比如說你說話的技巧、情緒控制、思維方式可能還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本來無心,說不定什么時候就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陷入尷尬的境地。
很多東西,就算你再天才,你可能都想不到,這樣你就只能在茫茫大霧中進行踩雷,不停的走彎路。等到你摸索出來一些門道,時間已經過去很久很久,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
沒有家學的年輕人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生存之道,那么怎么有人沒有家學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他脫離了原生環境。你一旦從小地方來到了大城市,你的家學就完全失效了。于是,你在各個領域被吊打。每個人都活的非常不容易,真是太難了,太難了。
我倒是有一條建議,那就是:臣一路行來,沒有敵人。看見的只有朋友和師長。要培養出真正的大才,靠的不是標準化的義務教育,而是要靠家學。對于沒有家學的年輕人,你們家第一代的家學的構建,責任在你身上。
①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被后世尊稱為“宗圣”,魯國南武城人。
黃帝后代,亦為夏禹王后代,曾點之子,
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圣人之一,
孔廟四配之一。
曾子少時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創作《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
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還有其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子為人孝悌、誠信,留下了“嚙指痛心”“曾子殺豬”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嚙指痛心 出自《二十四孝》
曾子,小的時候家境貧苦,經常進山打柴。有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沒有辦法招待,希望曾子早點回來,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母子連心,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趕快返回家中,跪在母親身前詢問緣故。曾母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子烹彘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兒子就跟在后面吵著鬧著要一起去。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回來給你殺豬煮肉吃。”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回來,就看見曾子正要捉豬來殺。她急忙上前攔住丈夫,說:“我不過是和孩子開個玩笑,你怎么還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還不能辨別真假,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如果我們今天欺騙孩子,就等于在教孩子騙人。而且今天你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避席 出自《孝經》
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孔子托孤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當時孔子的兒子孔鯉已經身故,孔子臨終前將自己的孫子孔伋(子思)托付給曾子。曾子按照父喪的禮儀為孔子守孝三年。后來有將孔伋培養成才,就是后來的“述圣”。
除此以外,還有曾子換席、曾子不受賜、曾子再仕等故事等等。
曾子還為后世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三省吾身”“一以貫之”“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以文會友”等都是他的名言。
曾公
曾國藩,1811 年出生于湖南湘鄉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其家族雖平凡,但在教育上極為重視。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是秀才,對他要求嚴格。曾國藩五歲起隨父讀書,九歲讀完 “五經”,后歷經多次科舉考試。他曾七次考秀才,最終在 27 歲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在晚清動蕩的局勢中,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堅定的信念,成為一代名臣,對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組建湘軍,曾國藩以羅澤南、王錱等人在湘鄉辦的團練為基礎,抽調各縣練勇,創建湘軍。江忠源的楚勇雖早,但曾國藩堅持與綠營劃清界限,重建規章。他規定新募兵勇要經過嚴格訓練,包括技術性的軍事訓練和精神訓練。湘軍實行分營立哨,以營定編,一營兵員定額為三百六十人。為穩定軍心,湘軍實行 “糧重賞優” 政策,但餉源成了大問題。曾國藩通過勸捐、勒捐等方式自籌軍餉,艱難維持湘軍發展。
倡導洋務運動,曾國藩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性,率先倡導洋務運動。他認為 “弱國無外交”,只有中華也擁有先進的軍事設備才不至于被外國瞧不起。他購買外洋火輪,成立安慶軍械所,仿制洋槍洋炮,還制造出我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木質輪船 “黃鵠” 號。他與李鴻章在上海共同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這是洋務運動中規模最大的軍工企業。他還創辦翻譯機構和兵工學校,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并奏請派幼童赴美留學。
提拔人才,曾國藩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他舉薦的五個人才,彭玉麟是湘軍水師創立者,郭嵩燾是湘軍最早創建人之一,劉長佑驍勇善戰,沈葆楨因死守城池名聲大振,左宗棠成就最大,與曾國藩、李鴻章及張之洞并稱 “晚清四大名臣”。胡林冀、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大人物都是曾國藩提拔的。他的用人法則體現了他的寬廣胸懷和高尚品德。
文學成就,曾國藩在古文、詩詞方面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后期領袖。他創新建立湘鄉派,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他擅長書法,堅持寫日記,為后世留下了將近 130 萬字的書法范本和讀書感悟及人生心得。他的《曾國藩家書》集中體現了家庭教育思想,涉及修身、勸學、治家、理財等多個方面,深受后人推崇。
崇尚笨拙,曾國藩從小并非天資聰穎之人,在科舉之路上,他憑借 “笨拙” 的學習方式艱難前行。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這種看似愚笨的方法,卻培養了他勤奮踏實、吃苦耐勞的精神。他深知自己沒有過人的智力資本,所以更加虛心地學習。正如歷史上的方仲永,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本卻最終淪為平庸,而曾國藩沒有這樣的優勢,卻能將嘲諷轉化為動力。他一共考了七次秀才,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 “笨拙”,讓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他成功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堅信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這種 “尚拙” 的人生哲學,讓他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善于反思,曾國藩在三十歲時,決定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學做 “圣人” 之志。他選擇寫日記的方式來反思自己,每天睡覺前都會回顧當天的言行,審視自己是否符合圣人的標準,并將反思的內容用楷書寫在日記本上。他不僅自己反思,還將日記分享給朋友審閱,借助外力監督自己。這種善于反思的品質貫穿了他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從未間斷。在反思的過程中,他不斷修煉自己的性格、脾氣,克服了浮躁、傲慢、虛偽等缺點。通過不斷地自我磨礪,他的人生境界不斷提升,成為后人敬仰的楷模。
終身學習,曾國藩一生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即使功成名就、官至極品,仍勤奮有恒,堅持 “無一日不讀書”。他把讀書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一種樂趣。在他的自我管理十二條規矩中,有很多是關于讀書的內容,如讀書不二、讀史、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等。他深知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增長見識,即使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視力不佳,他依然在處理完公事后讀一點兒書。曾國藩的終身學習精神,為后人樹立了榜樣,激勵著我們不斷追求知識,提升自己。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這是后人對晚清重臣曾國藩的蓋棺定論,縱觀曾國藩的一生,竊以為,曾國藩之所以成功,是受了祖父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長輩對人生的態度……。
那么,曾國藩的祖父是誰?他又怎樣影響了曾家以及曾家的后代?
在湖南省湘鄉縣荷葉塘,曾家曾經是一個笑話,就是因為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一系列“不合常規的操作”。
曾家世代為農,幾十代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積蓄了一點家產,曾玉屏年輕時游手好閑,白天睡覺,晚上換上光鮮的衣服,騎著大馬,去和縣城里的一幫紈绔子弟鬼混。
讓“浪子回頭”的是一對爺孫背后的議論,當時曾玉屏正坐在城里的酒樓上,聽見一個老頭正在教育孫子:“看見這個人沒有?他是荷葉塘老曾家的兒子,家里也沒有多少錢,穿的人五人六的,老曾家遲早要敗在他的手里。”
曾玉屏聽到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自以為光鮮的生活在外人眼里卻是這么不堪,他立刻把馬牽到市場上賣掉,然后走了幾十里地回家。
此時,曾玉屏已經三十五歲,事實證明,只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從此以后,曾玉屏早起晚睡,辛勤勞作,十多年攸忽而過,他憑著自己的努力,終于撕去了“敗家子”的標簽,成為一個殷實的小地主,也成為鄉人立志的楷模。
但曾玉屏并沒有安于現狀,他又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事:讓兒子去讀書,參加科考!這下鄉人一片嘩然:老曾家六百年沒出過一個文人,到你這兒,祖墳上還能冒青煙不成?
果然,他的長子曾麟書,也就是曾國藩的父親,沒有負老鄉們的“厚望”,一連考了十六次,從十幾歲一直考到四十幾歲,也沒考中一個秀才。
面對鄉人的譏笑,曾玉屏絲毫沒有氣餒,他徹底發揚愚公搬山的精神,:兒子考不中,還有孫子,孫子不行,還有重孫子,我就不信,別人家能供出舉人進士,我家就不能!
所以曾國藩六歲就開始讀書的生涯,可惜的是,孫子的基因也沒有改變,一樣考了數次也沒有考中。
每次科考,父子倆都是考場的焦點,他們忍受這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在那個倔強老頭子的督促下,羞羞慚慚地步入考場……
有一句話怎么說來著:堅持就是勝利。
四十三歲那年,考的頭發已經發白的曾麟書終于榜上有名,中了秀才,而緊接著,曾國藩也像打通的任督二脈,開了竅,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一路順暢。
曾家的“笑話”也變成了“佳話”。
這段佳話的操縱者曾玉屏,身上有三大特點,就是這三大特點,影響了曾國藩。
一是知錯就改。
二是確立自己人生的目標。
三是執著,相信人定勝天。
“知錯就改”是一個人最大的優點,曾玉屏的“改錯”改變了自己家族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之后曾國藩的效仿,使他在官場、在人際交往中受益匪淺。
曾國藩在以后的日子里,經常提起祖父的一言一行,毫不掩飾對祖父的崇拜,他總結祖父的教誨并告誡曾家子弟:“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子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他延續了祖父倔強執著的基因,他一生推崇的品質“有恒”就是倔強的演化,在給弟弟的信中,他寫到:“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科考成功以后,他像祖父一樣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學做圣人,并且像祖父一樣做到了“有恒”,一堅持就是一生,所以成就了“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簡意:家族保持儉樸的傳統,就能夠興旺。人保持勤勞就能夠健康;家族能夠勤勞儉樸,那么生活就永不會貧賤。
曾國藩,晚清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堅守者與傳承者。他的思想深邃、廣博,其人格魅力更是深受世人尊敬。曾國藩留給后人的還有是他對于家庭教育和家族傳承的深刻見解。其中,他的十六字家訓更是被后人廣為傳頌,成為無數家庭的教育箴言。
家儉則興,這是曾國藩家訓中的第一句,意在強調節儉對于家族興旺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家庭的繁榮并非來自于財富的積累,而是源于節儉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家風。
節儉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家族精神的體現。通過節儉,家族成員能夠學會珍惜、學會自律,從而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獲得富足。
人勤則健,這句話強調了勤勞對于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曾國藩認為,勤勞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勞動,人們不僅能夠創造物質財富,還能夠鍛煉意志、增強體魄。勤勞的精神代代相傳,家族自然能夠興旺發達。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這是曾國藩家訓的核心所在。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既能勤奮又能節儉,那么他就不會陷入貧賤的境地。勤奮是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而節儉則是積累財富的基石。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個品質,一個人才能在社會中立足,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不僅僅是他對家族成員的教育和期望,更是他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和期許。它同樣可以推廣到更廣泛的社會領域。這十六字家訓,不僅僅是對家族的傳承,更是對后人的啟示和引領。
在今天這個物質豐富、生活節奏快速的社會里,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個人發展中,都應該保持節儉、勤勞的精神,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并不斷進步。
曾國藩的十六字家訓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傳承。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節儉、勤勞的態度,才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立場和追求,實現個人和家族的長久繁榮。
曾國藩不愧為曾子后裔,畢生實踐著“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他的家訓,是“涵養家國情懷”的上乘之作,至今仍有教育意義,現有多種版本問世。
曾公“齊家”有方,他的后人多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曾公的后裔在當代也有許多名人。如:
曾昭掄: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之一。
曾碧漪:毛澤東主席前秘書。
曾山: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長。
曾憲梓:“領帶大王”,前香港總商會主席、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
曾培炎: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
曾蔭權: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曾慶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曾山之子……
③曾老
曾仕強(1935年10月20日,一說1934年-2018年11月11日)中國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
“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臺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著有《胡雪巖的啟示》《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家庭教育》《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等,而最讓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曾仕強以78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2018年11月11日19時54分,曾仕強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曾仕強教授,作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化學者及管理學專家,近年來以其精準的預言贏得了廣泛的關注,他不僅提出了對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深刻洞察,還通過對歷史和文化的解讀,預測了未來的趨勢。
雖然他并不主張單純地以“預言”為名來預測未來,但他對社會發展的獨到理解使得許多曾經聽起來不太現實的觀點,逐漸變得觸手可及。
一.中國崛起的全球影響
曾仕強教授曾預言,中國將崛起為全球的經濟和科技強國。
這一預言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當時中國的崛起還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這一預言越來越顯得準確。
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再到中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重大突破,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曾仕強指出,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更是文化和精神影響力的提升。
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逐漸增強,國際合作也愈加頻繁,這些變化深刻影響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甚至在某些領域,中國的影響力超越了傳統的西方強國,中國正在以新的方式塑造著全球未來的發展藍圖。
二.全球化與地區沖突
全球化,曾仕強教授在其預言中多次提到,雖然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但其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和沖突。
他警告稱,全球化推動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資源和利益的競爭,尤其是文化差異、經濟不平等和地緣政治的摩擦,將導致地區沖突的增加,這一預言在近年來的國際形勢中得到了顯著體現。
從中美貿易戰到歐洲的難民危機,再到烏克蘭戰爭,全球化的推進并未消除地區間的摩擦和沖突,反而加劇了各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博弈。
曾仕強的這一預言深刻揭示了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效應,它促使我們反思,全球化是否真正為每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同等的利益,或者是否加深了國際不信任和沖突。
三. 人工智能與科技革命
曾仕強教授對于科技的未來充滿信心,他預言人工智能(AI)將會是未來幾十年中最具顛覆性的一股力量,改變世界的方方面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看到它在各行各業中開始發揮作用。
從自動化生產到智能醫療,再到智能城市的構建,人工智能無疑是當前科技革命的核心之一。
如今,人工智能已不僅僅停留在科幻的范疇,而是實實在在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無人駕駛、智能助手、機器學習等應用已經逐步普及,尤其是在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創新,使得曾仕強早年的預言幾乎完全應驗。
無論是在生產力提升還是生活質量改善方面,AI都展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 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與環境危機
曾仕強對環境問題的預見同樣引人深思,他早在幾十年前就已警告人類,若繼續以過度開采自然資源的方式來推動經濟發展,必將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
當前,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著全球生態平衡,曾仕強的預言成為現實。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重,極端天氣頻發,曾仕強的警告也顯得尤為重要。
人類對于資源的過度依賴,以及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已經導致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等現象,不僅威脅著生物多樣性,也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全球各國都在加緊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但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五. 家庭關系與人際信任危機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曾仕強也曾預言,現代社會的家庭和人際關系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普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淺薄。
曾仕強曾指出,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將面臨更多的分裂和信任危機。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趨勢的顯現,離婚率上升、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逐漸淡化,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加深,使得許多人陷入了精神孤獨和情感空虛。
曾仕強所預見的“信任危機”不僅體現在家庭關系中,也在整個社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社會的不穩定、經濟壓力、信息過載,都導致了現代人在情感上出現了更深的疏離。
六. 個體價值與自我認知的迷失
曾仕強在其預言中提到,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越來越注重外在的物質成功,而忽視了內在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今天,這一預言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驗證,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在不斷追求外部世界對自己的認可,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社會地位上的。
過度關注外在的評價卻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人在精神層面感到空虛,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健康問題的上升,是這一現象的直接體現。
現代人常常在對社會成功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內心的需求和個人的成長。
曾仕強的這一預言實際上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心理問題,那就是人類如何平衡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找到自我實現的真正路徑。
七. 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現代精神的反思
曾仕強教授曾指出,未來的社會將逐漸回歸傳統文化的根基,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對個人精神成長的意義。
曾仕強的預言在今天已開始展現出顯著的趨勢。
《易經》、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得到了重新的審視和實踐,尤其是在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來自傳統文化的智慧,來平衡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通過傳統文化的復興,曾仕強所預見的社會文化轉型正在悄然發生。
八. 現代人類精神的空虛與尋求
在預言中,曾仕強特別提到了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空虛現象。
他認為,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人類的精神世界卻逐漸陷入了空虛和迷失。
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盡管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滿足,但精神層面的困惑和缺失卻愈加嚴重。
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向心靈和精神的探索,從冥想、瑜伽到哲學和宗教,現代人正在努力尋找內心的平衡與精神的依托。
曾仕強預言的這一現象,正隨著時代的變化,展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影響力。
社會對于心理健康、情感支持的重視,正在為未來的精神文化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九. 全球政治與權力格局的動蕩
曾仕強教授預言,全球的政治格局將經歷劇烈的動蕩,新興大國將挑戰傳統強國的領導地位。
這一預言如今似乎變得越來越真實,當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的權力結構。
隨著國際局勢的不確定性增加,我們看到傳統的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劇變。
曾仕強的預言揭示了全球政治變化的深刻趨勢: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即將到來,各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將更加復雜。
十. 人類共同命運與地球未來
曾仕強最后的預言是關于全球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他指出,地球的未來命運與每個國家和人民息息相關,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應對面臨的重大挑戰。
今天,氣候變化、疫情防控、國際沖突等全球性問題的應對,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曾仕強的預言在今天依然充滿意義。
全球合作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全球各國正在聯合起來,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一切的背后,正是曾仕強預見到的全球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逐步實現。
曾仕強教授的預言不僅僅是對未來的預測,更是對今天我們如何生活、如何應對變革、如何創造更加和諧社會的深刻啟示。
從社會變革到科技革命,從人類內心的迷失到傳統文化的復興,曾仕強的預言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去觀察當前和未來的社會動態。
如何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④曾子孝道的核心:德之本與修身之基
《孝經》開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曾子通過與孔子的對話,將孝視為一切道德的根本。書中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一觀點不僅體現了對父母的感恩,更將孝道與個人修身直接關聯。正如《大學》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孝道成為修身的起點,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基石。
小孝:事親
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侍奉與關懷,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
中孝:事君與立身
將孝道擴展至社會,以敬親之心尊敬師長、領導,如“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大孝:至善與濟世
以“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為終極目標,如曾子主張的“大孝尊親”需通過治國安民實現,與《大學》“平天下”的理想形成閉環。
《孝經》與《大學》共同構建了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體系。孝不僅是家庭倫理,更是個人完善與社會理想的紐帶。正如曾子所言:“孝,德之本也”,其核心在于喚醒人對根源的敬畏與回饋之心。在物質豐裕的今天,重讀這兩部經典,更能理解“孝”作為文化根脈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道德約束,更是滋養心靈、推動社會進步的永恒力量。
⑤《曾國藩家書》展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強調個人品德修養與家族治理的緊密結合。曾國藩通過家書教導家人“持家、讀書、立身”之道,提出“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即在長遠規劃中注重細節實踐,同時提倡“慎獨”與自我約束,認為獨處時需堅守本心,避免外物誘惑。這種將道德修養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至今對個人成長與家風建設仍有深刻啟示。
恒心與毅力的價值,曾國藩反復強調“恒”的重要性,認為“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他以自身司法考試半途而廢的經歷為例,反思缺乏恒心的危害,進而倡導持之以恒的治學態度。無論是讀書、治家還是為官,他都主張全神貫注、首尾不懈,反對見異思遷。這種對“恒”的推崇,不僅適用于個人事業,也揭示了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專注與堅持的珍貴。
教育理念的現代啟示,曾國藩的家書體現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哲學:讀書需“有志、有識、有恒”,治學當專一精深,反對泛泛而讀。他主張通過經典學習培養人格,提倡“勤儉謙”三字為持家之本,并強調家長應以身作則,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這種教育觀不僅培養出曾紀澤等杰出后代,也為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重精神修養而非功利競爭”的借鑒
⑥變易與不易的辯證思維
曾仕強強調《易經》的核心在于“變中有常”,即變化是現象,背后有不變的自然規律。例如,他提出“合理應變”原則:權不離經、權不損人、權不多用,這種思維幫助我們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平衡。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他認為人類應順應自然法則,如“吉兇即是否順乎自然”,成功需遵循天道,而非強求例如,教育或管理中的“適可而止”,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和自然規律。
乾坤之道的處世哲學
乾卦象征自強不息,坤卦象征厚德載物。曾仕強將其解讀為“理想需腳踏實地實現”,既要樹立目標,又要務實行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曾仕強提倡通過互動參與、目標制定(如與學生共同規劃學習路徑)和多樣化手段(如游戲化教學)激發興趣,而非單向灌輸知識。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他強調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通過提問、討論和實踐解決問題,而非直接提供答案。例如,教學中的“含章”與“括囊”(內斂與適時表達)。
德育與責任教育
曾仕強認為教育需傳遞“自作自受”的責任觀,讓學生明白行為后果需自行承擔,同時注重孝道等傳統價值觀的現代詮釋。
修己安人的領導力
管理者需先“修己”,再“安人”。例如,通過“感應”而非強制,讓員工自發認同目標。
人性化與合理化的平衡
管理應兼顧制度與人性,如“合法、合理、合情”三原則。曾仕強批評西方管理的機械性,主張靈活適應中國文化中的模糊性。
動態調整與長期視角
他提出“人生需階段性調整”,管理也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避免僵化。
⑦做人學曾子:他以倫理修身,孝經傳世,奠定人格根基;
做事學曾國藩:他以務實識人,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就家族事業格局;
做企業學曾仕強:他以傳統智慧融合現代管理,利用易經辨證哲學,構建企業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