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班里有一個新來的同學,男孩,長得不討人厭,但行為言語處處招人討厭。
他喜歡攻擊別人,用言語,用肢體語言,甚至挑釁地用攻擊性的行為,比如打架。
女兒每天都會跟我訴說這個男生的種種“可惡”。
聽著女兒的講述,我不禁驚嘆這個男生的“創意”,因為每一天他的搗蛋,都可以變著花樣不重復。
我作為家長,也很是無奈,而且感覺到無力,我似乎給不了我的女兒什么幫助,除了安慰她、疏導她要大度要諒解(盡管多少有點違心)。
身為家長,我們各有各的無奈。有調皮孩子的父母頭發都愁白了感覺還是無計可施,而有著不調皮孩子的父母也發愁怎么讓孩子可以脫離干擾、不受欺負。
故事二:
還在一年級的時候,班里就有一個小男生也是如此,每天不是揪一下女生的頭發惹怒女生,就是去拿別人的文具扔到地上、角落里,甚至無緣無故地動手打一下正在專心做作業寫字的同學。
起初孩子們都是一個個地自行還擊,或者跑去找老師申訴。
老師也費盡了功夫,和孩子溝通引導,和家長溝通了解和探求辦法。
但男孩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
到了最后,班里每一個男生女生都開始討厭這個男孩,并且形成了統一戰線,一致的排斥這個男孩。
我每天聽著女兒的氣憤和抱怨,我深深無奈,只能跟女兒說不要理他遠離他就好了。
可是孩子的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除非這個男孩洗心革面不再招惹其他孩子,否則每天的糾紛依舊無絕期。
到了最后,一場堆積已久的“戰爭”終于爆發。
一個健壯的活躍好動的男生帶動了全班所有的男生,在臨近期末的一個下午,“逮”著了調皮男孩的一次尋釁,群起而攻之。
據說十幾個男生疊羅漢一樣把那個男孩壓在底下,如五指山般。
女生們有的圍觀,有的害怕,有的不知所措。
幸好當時恰巧有一個家長在場,這位家長準備帶孩子搬遷到另一個城市去,于是到學校拍照留念。
這位家長制止了這場可怕的群毆,沒有釀成無法收拾的后果。
調皮男孩受了些皮外傷,學期結束后父母辦理了轉學手續,離開了這個班級。
故事三:
朋友的兒子,也是個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喜歡跟父母討價還價,喜歡故意把考試考砸,喜歡和同學們打鬧,有一次收不住腳,直接一腳把同學踹暈了(因為學跆拳道)。
媽媽為此都陷入了抑郁。
有一次聚餐,大人都在呼喝暢飲,我吃完了和女兒還有這個男孩一起坐在休息區。男孩不時地看看這、玩玩那,就是不肯專心做媽媽吩咐他做的作業。
女兒在我旁邊刷著手機。男孩不時瞄一眼刷手機的女兒,眼神中透著羨慕,因為他不時去問媽媽要手機媽媽都是拒絕或者呵斥一聲。
于是我開始嘗試跟他聊天。
我問他:“你是不是在想為什么我讓姐姐看手機而你的媽媽不讓你看?你想知道為什么嗎?”
他漫不經心地看著我,猶豫了一下,點點頭。我看到他眼神里試圖壓抑的滿滿的“興趣”。
于是我說:“因為姐姐總是能自覺并且按時地完成她應該做的事情,比如作業比如自己要收拾要做的家務等?!?/p>
他垂下了眼瞼。我傾前身子,隔著桌子去看他展開的本子,看本子上的內容,并且跟他保持著聊天,問他要做哪些作業,做了多少,還有多少等等。
他開始不再跑來跑去,而是因為我的“興趣”開始把注意力也放在了本子上。
當我很認真地看他寫字,并且很真誠地夸贊他寫的好的某個字時,他開始調整身體,端正了一下姿勢,繼續在我的注視中一筆一劃寫作業。
他察覺到了我對他和作業的專注,我也察覺到了他因為我的關注而專注在了手上的筆劃之中。
我的心中有一種微妙的感動在流動。也許他不肯安靜、喜歡鬧騰的行為背后,只是因為他希望能夠有人能夠關注到他、欣賞到他。
可是我也知道,我的一次關注、鼓勵和欣賞,并不能讓他從此改變,因為我不是他的父母或老師,我不是那個能夠每天都在關注和給予他需要的人。
我只是“止渴”,卻不能澆灌他。
雖然我并不怎么了解調皮搗蛋孩子背后的起因、家庭背景、教育環境等等,但是我卻認為,所有的表象背后,一定有著可以探尋和可以轉變的緣起。
每一個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也許只是為了尋求關注。他們無法抑制身體里活躍的靈魂,他們渴望被人關注、被人欣賞,只是他們還沒有能力去區分什么樣的行為才能既不引起別人的討厭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關注和欣賞。
每一個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可能都是有著自己的主見和想法的人,他們不愿意被環境同化,他們想要活出自己,可是作為孩子,他們并不知道自己要活出什么樣的自己,于是他們就選擇了讓自己跟身邊的人不同,因為這樣他們就能收獲所有人的目光和關注了。
而一個孩子的行為和觀念,通常都是從家庭中獲得的。行為有所偏差的孩子,也許只是因為接觸了很多不良的視頻、動漫、電視劇等,如果父母從小沒有恰當的引導和忽視孩子吸收的東西,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去模仿不良的行為并且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
所謂言傳身教,其實做父母的就有點像種花種果一般,你種下種子,付出了什么,就會收獲什么樣的結果。
而除開了家庭價值觀影響、或者父母言語不當引發的原因,也許孩子的調皮搗蛋也可能僅僅只是因為運動的不足,難以釋放男孩子體內過多的活力。
洪蘭在《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一書中提到,“其實很多被大人認為是‘皮’的孩子,只要給他們一個運動空間、一點時間,將精力正當消耗掉他們就不搗蛋了。”?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美】作者簡.尼爾森也提到了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應該學會先控制父母自己的行為。當父母成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并且將父母的行為轉變成對孩子的鼓勵,學會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這樣既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更能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想要的理解和關注,從而讓孩子能逐步改變自己的不當行為。
總之,父母如果想改變孩子的調皮搗蛋行為,需要分析孩子的行為背后是什么起因,是因為父母的呵斥、指責或者嚴苛?還是因為父母的淡漠或者疏忽?又或者僅僅只是因為生理上過于旺盛的生命活力?只有找對了方向,并且用對了方法,那么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才有可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并且能夠聽從父母從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