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績效改進的核心本質是覺察和責任感。
這幾章是關于GROW模型的解讀,我想總結了之后一起寫。
當我們說教練,大多認為是正式的教練約談——其實教練也可以是不經意、非正式的。有時一次對話,關于任務的推進,都可以用到教練,它們不是教練輔導,而是有效的領導方式。
GROW是我接觸的第一個教練工具,它非常結構化、順序化,對任何已經在進行和討論的問題,都可以靈活推進。但GROW本身不是教練,它作為一個靈活的框架就像我們熟知的SMART,PCDA一樣。人人都可以使用GROW,但只有在具有覺察和責任感的背景中才有效。
這個發現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有些領導者在學習Coaching for Performance課程之后,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實踐中,卻發現GROW收效甚微——員工的績效沒有太大改變,花了巨多時間進行的教練約談,好像打了水漂。這里可以給大家一個自我檢驗的方法——當你在做教練約談時,是否使用的是單向的GROW——即你已經把目標(G)、現狀(R)、選擇方式(O)和意愿度(W)都直接描述出來,并告知了對方,那么對方在被動接受這些信息的時候,大腦自動屏蔽了創造覺察和自我責任這一步,GROW對他是無效的?;蛘?,你沒有給對方足夠的創造覺察的時間;亦或者,對方在這件事讓認同的責任感(ownership),還遠不能達到你的預期——所以當下更重要的,是你們雙方在責任感和重要性上達成一致。
#1 關于目標(G)的幾個學習點
目標的負轉正。基于現狀的目標容易傾向于負面,變成對于問題的反應,例如受到過去的局限、或者只有小小的增長,因此需要在設定目標前,有一個負轉正的過程。負面的目標(如:我不想長胖)往往容易聚焦在“長胖”,面向未來的教練方式,在開始時,需要對“不想長胖”進行換框——“減去幾斤”,這樣更容易聚焦成果。
目標分級。目標可以有大有小,大的目標如同夢想,次之是終極(長期)目標,很少能全然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再往下分解就是績效目標(具體內容和里程碑),這些是基本在自己的掌控中,可以被衡量的,并且可以支持終極(長期)目標實現的;以及過程目標,這是具體的行動計劃,如SMART等。
這個目標分級,在我看來更像是邏輯層次的延伸版,從夢想(愿景)到過程目標(具體的when/where)。對我的啟發是,當我們在組織內部分解目標,時常會有top-down的目標無法改變。這時,教練型領導,或者HR可以啟發員工在這些目標上,制定更靈活的績效目標和過程目標與此對接并討論,例如:如何做?誰來做?何時做?在這些方面為員工提供一些選擇權,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2 關于現狀(R)的幾個反思
在確定了正向目標的情況下,厘清現狀有助于使目標更加聚焦。那么,如何描述現狀?
首先是客觀——避免被雙方的Bias扭曲。由于我們多少都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因此這里的客觀,只是盡可能追求客觀程度。我的發現是,假如教練一開始就讓被教練者在厘清現狀時,去分析負面或指出問題,那么被教練者會感受到威脅并開始防御,對已經發生的事件的描述就會被扭曲,可能還會美化事實造成假象。因此,教練在把控現狀部分,可以做的是從好的地方來喚起被教練者的覺察,強調他們的優勢。當被教練者開始將對方視為支持,而不是威脅時,才會更樂意探討問題。
其次是抽離——教練的高度抽離,是為了更強有力的提問。假如我們發現被教練者某個卡殼的問題,其深層次可能有更多過往的因素,此時就要小心。教練只面向將來看資源,我們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幫助,用來協助那些過往的、被動的因素。
最后是描述而不評判——盡可能啟發被教練者從模糊往具體細節移動,更多的描述會帶給他們全局的視野,最后有更深入的覺察。只有當被教練者經由思考,深入到新的意識中,用新的深度來調取信息,那些新的覺察才會變得有意識,才會真正實現賦能。
#3 關于選擇(O)的幾個發現
本節最大的收獲是選擇階段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對的”,而是盡可能多的方案。這個過程有點像是頭腦風暴,追求數量而非質量,激發創造力,不加評判和預設,試探多種可能性的存在。
以前我還是比較孤立地看待GROW和教練的提問框架,似乎把它們歸類在不同的工具。本節閱讀之后,我開始連接它們——在選擇(O)階段,要幫助被教練者突破各種“自帶的隱含假設”,假如As IF框架就很好用。
我們時常會進入不自知的自帶假設,例如“這不可能”、“肯定會很貴吧”、“有點難度”,這些隱含的假設帶著否定和抗拒,成為試探多種可能性的絆腳石。這時,用到假如框架就很棒了——“假如沒有這些障礙,你會怎么做呢?”還是那句話,我們可以控制覺察到的東西。隱含的假設帶著我們無意識里的那些偏好,教練強有力的提問,其實只是幫助被教練者移開擺在他們面前的那個房間里的大象,讓他們看到全貌。
只有當被教練者窮盡了他們的選項之后,教練才可以補充“我還有一些想法,你想聽聽看嗎?”
一般來說,教練在記錄關于選擇的方案時,盡可能采取隨機記錄,而不是整整齊齊的排序下來。因為在后續給被教練者總結反饋這些選擇,并邀請他們思考利弊再深入思考時,縱向的記錄容易給被教練者在潛意識里造成劃分等級的錯覺。
商業教練中,各種選擇的利弊還需要查看收益成本,此時可以選擇刻度尺的工具來提問(1-10分)。書中Michelle和Sam關于選擇的對話,非常經典可供參考。
#4 關于意愿(W)的幾個行動點
關于意愿階段的對話,是將討論轉化為決策的過程。曾經我以為意愿(W)只是再次確認行動的承諾度,今天發現這個認知有些膚淺了。
首先,意愿是維護責任擔當,明確“你將要做什么?”、“什么時候開始做?”以及“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做過了?”這些問題,要比“你覺得可以做些什么?& 你有什么計劃呢?”要好得多,因為后者還在很多可能性方面的探討,而前者已經完全錨定了決策點。
其次,是跟進與反饋,對沒有成功、部分成功以及沒有按照計劃進行的行動給出一些反饋。要注意的是,“要為發展提供前瞻性的教練,而不是事后的評級與排名”。這意味著,作為教練,我們更注重Feedfoward前饋——探索反饋的更多視角,而不是反饋意見。
我想到了自己學習教練時,接觸到的反饋階梯Feedback Ladder。當時的模型指出了人們在遇到一些評論之后的情緒應對模式,今天我想嘗試把他們和反饋意見/反饋視角結合在一起看,似乎更有價值。
這篇打卡文終于要寫到尾聲了。這五個章節只談了GROW,而GROW本身也是一個反饋框架。每一次我們都可以問,“發生了什么?”、“產生了什么影響?”、“從中學到了什么?”、“下一次將會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這樣看起來,GROW和庫柏學習圈,又有了很多關聯。
最后,“如果你更想成功,不要把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放在清單上。”教練的目標是建立并維持被教練者的自信,牢記并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