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能夠成功的唯一途徑講是:
1.找到與我觀點不同的最聰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夠努力理解他們的推理
2.知道自己在什么時候不能有明確的意見,不急于下結論
3.逐步歸納永恒和普適的原則,對其進行測試,將其系統化
4.通過平衡風險來保持較大的回報,并降低下行波動
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而挑戰自己的極限可能會使你一蹶不振,這將造成很大的痛苦。你會覺得自己已經失敗了,但這不一定是失敗,除非你自己放棄。但這之后你的痛苦將會逐漸消散,你在未來將會迎來很多其他機會,盡管當時的你也許看不清楚這些機會。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總結這些失敗提供的教訓,學會謙遜和極度開明的心態,從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繼續挑戰自己的極限。
最后的這個教訓也許是最重要的一個教訓,因為在我的一生中,這個教訓一次次地適用。最初,我似乎面臨著一個要么全得、要么全失的選擇:我或者冒很大的風險追求高回報(并有可能在此過程中一敗涂地)‘或者降低自己的風險,滿足于取得較低的回報。但我想要的是既承受低風險也享受高回報,在探索如何使之變得可能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在面對兩個你都需要但看起來相互矛盾的東西時,你需要耐心地做出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你將摸索出如何盡最大可能讓二者兼得、幾乎總是存在著一條你還沒有發現的有利的道路,所以你需要不斷找下去,直到找到它。而不是滿足于最初對你顯而易見的那種選擇。
我的感想:
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須挑戰極限,而挑戰極限也可能會嚴重打擊你,什么你會放棄,很多偉大的人都擁有勇于挑戰自己極限,而不放棄的的品質
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不犯同類型的錯誤,就會增加你的正確決策的概率
中國有句古話,也是我們很多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我們從書本上學來,或許我們在學生時代已經給灌輸這個概念年,并深深地成為我們深層次的概念和判斷標準,而非仔細思考此概念
心理學家派克,提出一個名詞:叫人生地圖,也就是人生經歷讓我們產生的價值觀,而我們用此價值觀去判斷。
有些人生地圖在小時候就形成了,有些是在學校時形成的,有些是在工作后形成的,形成的時間不同,經歷不同,思考質量也不同,因此人生地圖的質量也不同,而小時候的或者學校的一些人生地圖是過時的,起碼在一些場景中是過時的。
我們卻沒有去思考,我們需要刪除這些過時的人生地圖,結合事實,去休整我們的人生地圖,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性,而原則中提出的魚和熊掌可兼得這個說法,我們可以思考是否是在 很多場景中,可以應用,可以兼得,是否去想辦法兼得,以前我沒有這樣想過,而只想得魚或得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