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數學家應該屬于一群很神秘的群體:他們或許是一群高智商的天才;或許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用誰也聽不懂的術語討論著深奧的理論;或者將一堆堆我們看不懂的數學符號寫滿整個黑板;或許我們用的草稿紙是論張計算的,而他們是論斤的...
當時的我也很好奇:數學家是如何做研究,如何寫論文?真正的科研生涯是什么滋味的?
然而這本《一個定理的誕生:我與菲爾茨獎的一千個日夜》完美的回答了這些問題。
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日記體的形式編寫的,完整記錄了作者塞德里克從開始選擇研究題目到榮獲菲爾茨獎這一千個日夜中的酸甜苦辣。有遇到瓶頸時的苦悶,有研究成果取得進展時的喜悅,有發表論文時被拒時的心酸,有從頭再來,不怕困難的堅毅...
聽起來像是一部勵志書籍的常見套路,確實,因為作者成功了,所以他的事跡才被我們所知道。在獲得成就前,他就像個瘋子一樣,研究著那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問題,房間里各處散亂著各種奇怪符號的紙張。
我特別欣賞本書第120頁和165頁作者寫的一段話:撲面而來的質疑督促我奮力前進!事實再一次證明,想要變得更強,就必須把自己置于逆境之中。 /如今,我們的結果已經非常可靠,可謂日臻完善。當然,我們任何時候都可能在這里或那里再次發現一些錯誤。但目前為止,各部分都銜接得天衣無縫,我信心十足,即使出現漏洞也沒關系,我們肯定能把它修補起來。
從這兩段話中讓我聯想到一個問題,曾經我也問過我自己:你想要的人生是要像y=一個常數似的平平淡淡,還是像y=sinx或cosx一樣跌宕起伏,有收獲也有失去。如今的我心中已經有了確定的答案。
尋找樂曲與科研工作稱得上異曲同工:人們探索各種可能,靜靜地觀察周圍,聆聽一切;之后,偶爾會有智慧的閃電劃過腦海;繼而,人們將全身心投入一個課題,成百上千次地反復鉆研,除此之外,全世界都被拋之腦后。這段話摘自書中第144頁,它使我聯想起小時候的我們喜歡好奇的問這問那,如果喜歡,將刨根問底的問下去,或者自己去實現。然而現在我們似乎懂得多了,對一些日常事務習以為常,不再產生興趣,缺少了發現的眼睛,也就消失了好奇,靈感也會隨之消逝吧。
往事,承載著新發現帶來的希望,也背負著缺憾帶來的失落,還有曾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某個靈感??蒲猩木褪沁@樣,混雜著喜悅與憂傷,感受著朝氣與樂趣,當然,還有一只陪伴著我的、洋溢著激情的音樂。
我想,每件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有人喜歡愿意為之研究,探索其中的奧秘,從中尋找快樂;有人不喜歡,覺得無法理解他們眼中的“瘋子”。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之間僅有一步之遙。但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瘋子,兩個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或許天才到了極致,就會在別人眼里當做瘋子吧,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可以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就已經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