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陪Cozy在小區溜圈,遇到相熟的小哥哥,Cozy立即飛奔上前一把搶過小哥哥手中的汽車玩具,小哥哥也不甘示弱,一邊哭一邊搶了回去,接下來,自動進入兩個孩子的爭奪畫面。還沒等我和Cozy說玩具是小哥哥的,小哥哥的媽媽就已先聲奪人:哭什么哭,小弟弟玩一下,你是哥哥,要學會分享,并順手奪過小哥哥手中的玩具遞給了Cozy……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小哥哥眼神中的無助和孤獨。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里告訴我們要有“孔融讓梨”的謙讓,要有“先人后己”的大情懷。以至于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這個玩具對自己的孩子很重要,但傳統教育的思想己經扎根內心,潛意識告訴我們不能說不,否則會被人說成沒教養,不大度,所以只好委屈自己的孩子“被迫分享”。
殊不知,一次“被迫分享”的經歷在寶寶內心卻引起了不可估量的傷痛,就好像當年國人,看慈禧太后為了巴結八國聯軍侵略者時說的:量中華之物力,結汝國之歡心的心情一般沉痛。主權被侵占,本來就很扎心,更要命的是最信賴的人,還要告訴你違背良心去分享、去大度。于是親密的親子關系,寶寶對心愛東西的守護能力,就在這場“被迫分享”的游戲中傷痕累累了。
一、分享真的有必要嗎?
我們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目的都是想讓他們成為慷慨無私的人,在別人有需要時會伸出援手,有能力去體察和回應他人的需求。孩子通過分享逐漸形成理解、體諒別人的共情能力,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從而發展出親社會的能力。
二、分享之前,看看孩子的認知發展
但分享行為要和孩子的認知發展相適應,有悖于孩子成長規律的成人視角中的分享,無異于拔苗助長。了解孩子每個年齡段特有的認知發展和心理特點,才能很好地幫助我們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是否分享,怎樣分享自然就有答案了。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認知分為4個發展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需要引導的分享行為,一般發生在前兩個階段。
2-3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了飛躍發展,物權意識萌發,自我中心是孩子的認知特點之一,所以在2、3歲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我的”。他們完全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周圍所有事情,這個階段的寶寶是不能理解“分享”這個概念是再正常不過了!這時你來和他強調分享,你想想會有多少用?
3-4歲: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邏輯思維,認不清楚因果關系,但他們開始從別人的角度出發了。他們會害怕玩具離開后再也不回來了,他們認為一旦不在自己視線范圍內的東西,就意味著失去。但他們能接受“輪流”的概念,能體會如果別人的玩具被搶時的傷心。
4-7歲:進入前運算階段后期,孩子的心理活動就更加成熟豐富了,通過前期的活動基礎,這時,他們才真正的在思維上有了“分享”的概念。
三、聰明的家長怎么做?
知道孩子在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引導!
a.先分清楚:我的、你的、大家的
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孩子,自我中心化讓他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家長面對一個2-3歲的孩子時,要先讓他分清楚“你的、我的、大家的”。這個過程中,規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十分贊同蒙臺梭利說: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自己支配自己的東西,這句話需要不斷強化給孩子。對于大家的、公共場所的物件,是要講究規則和秩序的,即誰先誰得。
b.樹立榜樣
言傳身教,家長是最好的榜樣,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和孩子互動分享,一個在家唯我獨尊的小霸王怎么可能一到外面就會分享呢?親子分享游戲,會讓孩子逐漸形成分享意識,建立東西分享出去了還會再回來的安全感。
c.建立規則
有了你的、我的、大家的概念后,就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不想給別人,沒有關系。比如:有小朋友想要Cozy手上的小火車時,而Cozy又不想給時,我會說:Cozy,我們一起邀請小朋友來和你的小火車一起玩行嗎?大家一起玩真開心哦……不管孩子做出什么樣的決定,你都要尊重孩子。孩子不一定會采納你的意見,但通過你的行為,他明白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他是安全的,是被保護的,同時分享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如果遇到上面孩子搶別人玩具的情況,我會和Cozy說:玩具是小哥哥的,小哥哥不愿給你就不能拿,如果你想要小哥哥的小汽車,你要用你的小車車和哥哥交換,如果哥哥愿意,你就可以拿來玩了……家長要用行為告訴孩子:被搶之后是可以勇敢維護自己權益的,但是搶玩具是不禮貌的。
公共場所特別容易發生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場景,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除了先到先得、別人不同意,你就只能自己另外找別的玩具玩或用你的玩具和小朋友交換以外的規則外,鼓勵孩子用言語溝通來解決困難,告訴孩子輪流玩、一起玩也是一個好方法:我先給你玩,你玩一會兒能不能再讓我玩會兒?我們輪流玩。
如果孩子哭鬧,不愿遵守規則,千萬不要當面訓斥,可以抱離公共區域,講好道理,做好工作再帶回來。
總之,讓孩子在分享過程中,學習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然后學會觀察、體驗他人的情緒,逐漸形成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社交能力,才是我們的啟蒙目標,千萬不要礙于面子,以愛之名,做傷害寶寶的事情。要想寶寶學會主動分享,家長學會尊重寶寶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