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生意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賺錢;第二個境界是賺大錢;第三個境界是持續的賺大錢。而做自媒體,也應該當成一項生意來做,這樣就不會每天自說自話,而不去研究用戶需求、尋找用戶痛點、不用用戶畫像隨時調整自己的內容輸出。
做自媒體如同經營一家公司,打造自媒體品牌如同做一款產品。如何打造自己的自媒體品牌,從賺錢到賺大錢到持續不斷賺大錢呢?
互聯網時代,顛覆了很多行業,也顛覆了很多理念。著名的“長尾理論”,又叫二八法則,說得是20%的人掌握著社會上80%的財富;20%的員工完成了企業80%的業績等。但在互聯網時代,長尾理論已經漸漸不被認可,大家開始信奉“頭部法則”,也就是說,你僅僅打入前20%已經遠遠不夠用了,需要進入前10%甚至1%,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說,以后成功越來越難,資源和財富會更加越來越集中。
互聯網時代,活躍著的都是頭部幾個甚至一兩個品類,而剩余大量品牌鮮人問津,或者僅能爭奪小部分市場。從土豆和優酷合并開始,一波波的互聯網同類商家從對手到合并,也為我們提供了這一理論的例證。打不進頭部、做不出爆款,在互聯網時代會死得很慘。而不打入頭部、不打造爆品,會死得更慘。
02
爆品是什么呢?爆品是打爆市場的產品。很多企業甚至用一個單品打爆市場實現年營業十個億。
無論商家還是個人,做多是本能。以往,做一個單品很吃虧,互聯網時代沒有來臨時,商家們的主要渠道是“占領貨架”。所以大量商家都打造出很多產品,玲瑯滿目的產品爭奪消費者眼球。
而為什么現在需要打造單品呢?為什么提倡爆品呢?
這其實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解讀。
1、產品維度
在日本有個現象,超過百年的企業有2.1萬家,而中國只有7家。日本有一些小餐館,靠一道菜活上百年。生意的崛起、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產品的崛起,也就是打造優質產品、也成爆品。
尤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更需要做爆品。這涉及到一個概念《流量黑暗森林》,《三體》中的黑暗森林講得是宇宙的法則,而互聯網時代的流量黑暗森林承認: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傳統的客流是光明森林,牌子大、廣告大、代言明星強,流量就來了。而互聯網時代,明星大牌可能沒有用,如何爭奪受眾、爭奪流量,要靠的是爆品。
2、頭部法則
以往,我們逛商場,買東西看牌子。而網上購物,我們大部分是先搜品類,而不是品牌,然后看銷量。點擊一項單品后,只看銷量就能發現往往第一欄中的產品銷量是第二欄產品的幾十倍,而再往后的基蘭產品銷量銳減,甚至很多產品銷量為零。這就是另外一個維度了,也就是我們開始提到的頭部法則。
頭部法則建議產品運營期間一定要打造爆品,將產品打入同類頭部。為什么每年雙十一很多商家一邊喊著賠錢一邊還要積極參加各種推銷活動呢?這其實是一個“雙十一爆品PK臺”,大家爭搶打入頭部、打造爆品的過程。
互聯網時代游戲規則的改變,很多商業模式需要重新思考。比如現在,網上商品的口碑已經變成強決策力,大家買東西經常看評價,評價對于決策形成有重要影響。
03
如何打造爆品?我們了解到,線下很多銷量很好的產品到互聯網上不一定賣得好。工業革命以公司為中心,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
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尋找用戶的痛點。
尋找用戶痛點時候警惕三個坑:1、不要貿然殺入新品類,也稱“品類之坑”;2、警惕偽痛點,彎下腰發現用戶的真痛點;3、產品一定要有復購率,放在自媒體上講,就是產品一定要有用戶訂閱、有鐵桿粉絲長期收看。
衡量一個產品是不是爆品,經常看他有沒有撕逼對象。比如咪蒙發表任何話題都能引來一大波自媒體號瘋狂評論甚至開撕。
自媒體打造爆品需要警惕自說自話自嗨,而需要多多研究用戶、分析用戶,制作用戶畫像,通過分析用戶尋找用戶的痛點,并以此來作為內容生產的輸出點。
如今消費升級,自媒體平臺和自媒體號爆炸,如何打造自媒體爆品,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錨。
自媒體時代,很多自媒體人“隔代火”,比如微信接棒了微博,所以很多微博大V反應不及在微博上失了首批機會,而很多微博時代痛失機遇的人反而在微信時代成了第一批掘金人。
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內容、打造爆品。不管什么平臺,都只是內容的展示窗口,如同以往商品的“柜臺”。你需要做的只是打造最好的商品,有柜臺就去占位。你要相信很多情況下,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們需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