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這個充滿套路的世界,我們有時候要允許自己成長得慢一點,才不至于因為奔跑太快、路太滑而摔倒。
今年2月份開通的“咖啡喵少爺”公眾號,10天之后開通了同名簡書賬號。各自活躍了一些天,也偶有文章上首頁,偶有推文被轉發。雖然在這兩片地兒玩耍的時間很短,但是我也有一些看法,想跟各位分享。
一、微商時代的自媒體:部分浮躁的公眾號和簡書作品
說出來不怕大家笑話,如果你問我為什么要開通公眾號,我唯一的回答是:想出名。出名有什么好處呢?可以賺錢呀。賺了錢就可以辭職啦,真是受夠了這加班。
對,開通公眾號的初衷是,用才華寫稿,進而“吸粉”,攢夠足夠的粉絲,接接軟文什么的賺點零花錢,最好能夠作為職場的一條退路。
后來發現,我寫稿的才華,遠遠跟不上公眾號運營的需求。這需求,一是“量”,二是“質”。因為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寫稿的時間只能放在晚上,遇到需要加班的時候,當天的稿件就無法完成。如果是寫點回憶小情懷的文章還好,包括遣詞造句、圖文編輯,一個多小時能寫完。如果是像《不要被自己的“原生家庭”綁架》這類型帶舉例、帶分析的稿子,一個犯困的加班狗,想花睡前的兩個小時寫完發稿,不太可能。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當初開通公眾號或簡書時立下的日更/周更三次Flag“PIA PIA”地打臉。
這時候,你睡前翻翻手機,卻發現世界上那么多的牛人,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你,他們能用短暫的幾個月在簡書的一個專題下面投稿40+,迅速霸占首頁,成為簡書簽約作家;他們能一邊趕著世界五百強公司的項目報告書,一邊利用深夜的睡前時間每天寫出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他們能用一年的時間將公眾號運營得十分火爆,集結出版若干本暢銷書,還能輕松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去看看“世界這么大”……于是你無法安然入睡了,你會想到,在你睡著的時候,那么多的人,正奔跑在成功的路上。
我曾一度被吸引,這吸引就是導致我開通公眾號“賺錢”的緣由。為什么不呢?你看有的作者教會你“如何一個月內使公眾號吸粉10萬”,有的作者告訴你“我為什么能在四個月內成為簡書簽約作家”,還有的作者教導你“如何才能一周之內賺100萬”,甚至你還可以“利用下班后的八小時,我實現了財務自由”……
在各種文章里,別人的文章都炙手可熱,別人的成功都唾手可得,而對比現實中的我們,卻是如此地疲軟無力。
二、審視文章背后的“成功速成學”:有時候要允許自己成長得慢一點
這個社會,從來不缺自由職業者,也不缺自由撰稿人,更不缺有故事的人。
“知乎”上有個神人,叫海賊-王路飛,不管是什么樣的問題,這位神人都能以“傳奇的親身經歷”給你做出一個完美的回答,他可以是從業幾十年的婦產科醫生,告訴你他怎么看待醫患關系;他可以是自小從大山里出來打工的農民工,告訴你社會百態;他可以是漁民、干警、裸貸受害者,甚至可以是靠賣吹糖為生的老手藝人和伊拉克戰爭的現場報道員,措辭真實,讓人沒法不相信,往往都能得到高度評價,被稱為知乎“最有故事的男人”——前兩天剛因為虛構244個身份,被知乎終身封號。
完全虛擬的情節,被“海賊-王路飛”以系統的、理直氣壯的、富有邏輯的敘述方式講出來,用生動翔實的“真實”經歷給了相信他的人一個大耳光。
而某些公眾號和簡書上的小部分文章,也像“海賊-王路飛”一般,用跳躍的標題和傳奇的勵志歷程,塑造了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爆炒出一種成功的氛圍,將浮躁的成功學灑滿了吃瓜群眾的世界。
也有我喜歡的公眾號和簽約作家。這些自媒體也會講道理,也會有點雞湯和勵志,但是基本是基于現實和理性的分析,它們寫奮斗,不是那么輕而易舉,但是結局也動人心魄;它們寫干貨,沒有噱頭標題,也沒有虛假的廣告式信息;既讓我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能在某些時刻擊中我們的內心。
也正是這些文章,才讓我們得知,原來成功真的可以獲得,但是為了成功所付出的刻苦和努力,也無法避免,而且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個艱難的積累過程。它們致力于告訴我們,要努力,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跑得那么快,不是每個人都天賦異稟,成長迅速,因此你得允許自己成長得慢一點,不必過于急躁。
它們被喜歡,是有道理的。
三、不要奔跑得太狠,卻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而出發
為什么用微商作比喻,絕不是對微商有惡意的揣測,而是微商剛開始運營的模式,與現在的自媒體運營,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微商剛開始興起的時候,通過曬聊天記錄,曬交易和曬店主土豪生活來吸引注意力,使攘攘大眾心生向往,不是被產品圈粉,而是被微商圈粉,紛紛投身微商事業中,變成二級三級四級代理,從渠道上為一級代理打開了銷量。交易額直線上升,商品卻都囤積在代理們的手中。
城市套路多,農村路更滑。回頭看看我們的自媒體,像從前的我一樣單純刷屏看文章消遣的人和像此時的我一樣刷屏找熱點對比別人文章提高自我寫作技能的人,一半一半。如果更多的人純屬被令人心跳耳熱的“斜杠”作家職業賺錢前景所吸引,到最后最為活躍的只能是互粉互推的商業化自媒體人,等到用戶高度同質化,那這將會演變成一場虛幻的文字自我狂歡。
如今,我們在“碎片化閱讀時代”中得到的信息,已經開始充滿成功的狂熱;點擊量10萬+的文章,有的只是一場超凡的演說,而我們卻信以為真,并以此要求自己,對自己太狠,以便離成功近一點。同時,我們還會忍不住炮制出同類的文章,使用襲人眼球的標題,去展示自己子虛烏有的豐足生活,諄諄勸導別人如何快速成功,以獲取更多的點擊轉發量。這就像一場爭先恐后的游戲,誰都不想跑得太慢。
2016年11月,據說法國國會通過了一條很良心的新法規:作為商業用途的照片,如果照片上模特的身材和樣貌經過修圖軟件修改,以使其變得更好看,照片必須注明“經過修飾”。
法國國會解釋說:“年輕人經常目睹模特們看起來完美卻不真實的形象,可能引起自我貶低感和對自己不良的評價,可能形成一種不良的審美觀,對身體健康成長有影響。”
對已經習慣了PS的中國人民來說,這條規定看起來很可笑。但是觀其背后的原因,卻帶著暖意和深意。PS的原意,是讓圖片變得更完美,起輔助作用,如果PS變成了起作用的關鍵因素,這圖片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自媒體亦如是。自媒體是一個提高碎片時間閱讀效率、增長受眾見識以及傳播作者個人價值觀的革新平臺,它是一個當前時代的便捷工具,體現著與時俱進的新媒體。但它最好不要成為一個社會浮躁的助推器。
我想,如果立法要求在每一篇哄起了超高人氣的成功學文章上標注“經過修飾”,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每一名自媒體人,如果能在下筆之前,內心多一層審慎,多一些思量,盡可能從“超人”回歸“常人”思維,同時,每一名閱讀者,在看到文章內容,能壓抑住心頭那份狂熱的焦慮,多一些“及時剎車”的辯證思維,多一分踏實的努力,這樣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存在的吧?
希望每個人,都能共享自媒體的星空,又能腳踩在真實認知的土地上;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因為奔跑得太狠,而忘記自己是為了什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