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是當下中國最耀眼的企業家之一: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全球互聯網治理聯盟理事會聯合主席、英國首相特別經濟事務顧問、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席……每個頭銜都是耀眼的光環。
但馬云曾經也很普通,甚至三十歲的時候他還是一名普通教師。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馬云能夠創造互聯網奇跡,成為企業家中的傳奇,自然離不開三十歲前的學習積累。
翻開《馬云正傳》你會發現:一口流利的英語是他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先看一個場景: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臺上,馬云口若懸河、引經據典、滔滔不絕與諾基亞總裁激烈辯論,全程英語。臺下聽眾如沐春風、完全震驚,完全陶醉于他的演講之中,演講結束后,臺下聽眾長時間起立鼓掌。就是那次英文演講使35名哈佛畢業的MBA跟隨馬云來到了中國并成為馬云團隊的骨干力量。
英語是馬云的大殺器之一,但馬云為了學好英語卻用了非常的方式,付出了非常的努力,馬云苦學英語的故事是絕對無毒的勵志雞湯。
馬云還在讀初中時,班里來了位教地理的女老師。這位女老師美若天仙,學生們看得是賞心悅目,聽起課來如沐春風。
有一天,地理老師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有一次她在西湖邊上欣賞風景,來了幾個外國游客向她問路,她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與外國朋友對話,外國游客很高興,連聲稱贊她。最后地理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們一定要學好地理,不然人家問咱們的時候,如果答不上來,多給中國人丟臉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老師的一句不經意間的話,馬云聽了之后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老師說學不好地理就會給中國人丟臉,可如果光學好地理卻不會說英語,那不是也沒用嗎?自此馬云制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大目標:苦練英語,成為杭州英語第一人!
那時還沒有電視,他就抱著收音機每天堅持聽英文廣播,包括英國的BBC、美國之音。那位地理老師常去的西湖邊,也成了馬云最愛去的地方,成了他學習英語的“寶地”。
馬云的少年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神州大地剛剛刮起,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游客,像趕集似的涌入剛剛開放的中國。于是在西湖邊馬云像獵人尋找獵物一樣尋找著外國游客,一遇到外國游客他就馬上湊上去和人家叨嘮,還主動給老外充當導游。
中國人學英語最忌諱的就是一個“怕”字:怕丟臉而不敢說,怕丟臉而不敢大聲說。而馬云的優點恰恰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因臉皮厚,所以不怕出丑,不怕被人嘲諷,也不怕遭人白眼,他只有一個信念:只要給我機會說英語,別人怎么說都不重要!
馬云就這樣孜孜不倦地苦學英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昔日的“差生”竟然成了聞名遐邇的英語學霸!一個從沒出過國的中國學生,口語流利到如此程度,讓老外都以為這個小朋友是從歐美回來的歸國“小華僑”!
那時馬云初中還沒畢業,像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到大學考過四六級,英語還是說不出聽不懂看不明白。馬云學習英語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鑒,他那種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邊學邊用,邊用邊學的學習方法也是當今眾多英語培訓機構推薦的方法。
經常出去做導游,找老外練口語的馬云不僅大大提高了英語水平,也提高了交際能力打,而且外國游客的世界觀、人生觀也給少年的馬云帶來了沖擊。
馬云后來回憶說,在和這些外國人互動的過程中,他發現外國人的想法和他受到的教育有很大不同,讓他了解到外面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1979年的一天,15歲的馬云站在杭州香格里拉大酒店門口,又開始尋找“獵物”了,就是在那一天,他結識了一對來杭州旅游的澳大利亞夫婦。
那對夫婦非常喜歡這個經常騎著自行車帶著他們跑遍杭州城的中國少年,喜歡馬云的韌勁、樂觀、刻苦。后來,在那對夫婦回國以后,馬云還一直和他們保持著長期的通信往來,馬云說他們幾乎每個禮拜通一次信,當然是寫信,這究竟是怎樣的友誼?實在讓人羨慕!
六年之后,在馬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在那對澳大利亞夫婦的邀請下,他第一次有機會出國,到他們家里訪問。而正是這次出國的機會改變了馬云的觀念。從那以后,那對夫婦幾乎每一年都要到杭州來玩,在馬云家里住上一到兩個月。在馬云念大學那幾年,家里經濟條件是很差的,而那對夫婦則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直資助馬云讀完大學。
這是馬云上學階段學習英語的歷程。有人吐槽說,名人的故事都很有演繹性,成功的光環下總有美麗的童話,就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關于一個蘋果的童話。
但向成功人士學習肯定沒錯,他們的成功經歷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方向或一種方法,告訴我們通向成功有哪些捷徑,譬如馬云學英語的方法,就值得所有人借鑒。為什么說蠻干、苦干不一定成功,你缺少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方法,做好一件事總有一套規律和方法可以遵循。
有些方法你可以從書中得到,也可以從別人的口中得到,但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自己去探索,但向成功人士學習得來的方法風險就小很多,畢竟別人這樣做能取得成功。
所以,作為凡夫俗子不要對他人的成功故事嗤之以鼻,不要覺得別人的故事與自己沒有關系,聰明人會把別人的教訓總結成自己的經驗,也會把別人的成功歸納成自己的方法,只要你用心去學習,別人的成功并不是無法復制!
謝謝你的閱讀!熱切期待著你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