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吹揭粋€句式叫:“等我先××了,我再××”。
而經常的結果,就是等著等著,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不妨,先來看幾個真實的小故事。
秋葉大叔的故事
「和秋葉一起學」系列課程,銷售額就快突破一千萬。
而7年前的秋葉大叔,才開始研究PPT。
他開始專門研究PPT的初衷非常純粹,因為接到上海劉俊老師的一通電話,問他能不能講PPT。
劉老師之所以邀請他講PPT,不是因為看到過他的作品,而是因為看到他很早出版的一本叫做《技術演示策略》的書,覺得里面一些談到演示的觀點很好,如果延伸到PPT培訓市場,恰好可以彌補當時重技巧輕構思的培訓領域的空白。
收到這樣的一個邀請,秋葉大叔開始是拒絕的。
他每天在學校又是講課又是給學生批改作業還得給領導做PPT,忙的一塌糊涂,而且講課地點在上海來回折騰,他不大有興趣。
結果劉老師開了一個他當時無法拒絕的天價——講一天6小時課程可以拿到5000元的稅后收入——這是他當時在學校兩個月的月薪啊!
啥也不說了,接!
就這樣,滿口答應下來,通過備課他第一次看到孫小小、大乘起信、Lonely_fish 等達人的博客,他把這些高手們的博客全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覺得好的文章馬上動手全部模仿一遍,有那么一個禮拜他每天看和做10個小時以上的PPT。
他沒有滿足于一點一滴的思考,而是一開始就搭建一個整體的框架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加以結構化、體系化,變成了一個分享版本的PPT作品《如何成為PPT高手》,放到了網絡上。
沒有想到這個在2009年3月份分享的200多頁PPT在網上引起瘋狂下載,各個地方累積下載超過了200萬!
他因此開始在短時間內被很多人知道,并開始被戴上PPT達人的光環。作品的火爆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這其中就包括圖書編輯佳少。佳少聯系到秋葉大叔,問能否寫一本PPT的書。
而秋葉大叔也已經敏銳感覺到市場上PPT圖書還基本停留在「文字+界面」的設計風格,為什么不用視覺化思維寫一本PPT的書呢?于是他們兩人一拍即合。
看到這里你也不得不佩服秋葉大叔的勇氣,在他剛剛入行的第二個月,他就敢準備寫一本關于PPT的書。
就這樣,2009年10月底,他的《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書稿交付,這個時候他入行不過8個月。這本書上市后一炮而紅,銷量超過50萬冊。
在書熱銷過程中,粉絲越來越多,他開始有意識鼓勵投稿,一開始的平臺是獨立博客,然后慢慢是微博,后來是微信公眾號,還把和有一樣興趣的愛好者慢慢組織起來成立了自己的社群,大量的社群粉絲邀請張老師去高校分享,在2013~2015年,每年他在高校講座都不少于50場。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數碼學習方式的普及,PPT學習領域的占位顯然不能僅僅局限在書籍上了,于是他率先開始進軍在線教育。
他從自己的社群中挑選了幾位高手一起開發了一套在線課程,于2013年年底在網易云課堂上線。2014年牛刀小試,銷售額突破100萬;2015年展露鋒芒,突破400萬;2016年再度突破,沖擊800萬……
我記得曾嘗試過跟不同領域的牛人去聊天,問問他們,你們現在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是不是按照你幾年前的規劃路徑一步步實現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
要么是從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做這個領域,更沒有想過能夠做到今天這個地步;
要么是本來規劃了A,結果A領域毫無作為,卻在過程中偶然將B領域做到頂尖;
要么是確實做到了幾年前的一個目標,但是實現過程卻與自己的規劃完全不符……
反正目前我幾乎還沒有聽誰說,我五年前就著一個目標做了一個規劃,然后我后來的這五年完全是按照這個劇本過的。
回顧自己的近來五年八年,大部分人的感慨都是,打死我也想不到我今天會是這樣。
為什么呢?
第一,隨著成長,眼界會變化;
第二,隨著行動,會產生新的發現和可能性;
第三,隨著時間,科技、環境和生態總在變化。
你的閱歷、知識、眼界在變化,所以你的規劃經常也隨之變化;
你行動的結果,會引出新行動 開始進而繼續行動;
這個時代的更迭、顛覆越來越快,所以你的規劃經常變的也快。
所以我總結了一個「成長的ABCDE法則」。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其實做不到一下子看到E。
大部分人成長路徑的真相是,你不達到B,你不知道繼續可以通往C,如果不實現C,你開啟不了D,沒有D的完成,你瞄準不到E……
「成長的ABCDE法則」
所以你現在是不是能一下子定出五年之后的你甚至這個世界的樣子?
這很難說,
人生規劃總是跟不上現實的變化。
所以,或許你不是因為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你開始了,才能有機會變得很厲害。
很多人總覺得成長應該是這樣的——
幻想中的成長
其實真相其實往往是這樣的——
真相中的成長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盡可能做到這樣三點:
▌第一,放下玻璃心和完美主義。
有些小伙伴總覺得一定要極其牛逼才出手,等著等著越拖越久,最后沒有機會出手。
而有些小伙伴在一些方面積累并不足,但他愿意認真積累、輸出,積累名氣,結果項目越來越多,刺激越來越多,頭腦越逼越活,結果反而業內承認他了。
市場有時候就是這么不講理。
▌第二,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你說我現在是PPT達人,是新媒體專家……可這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能規劃出來的嗎?那時候我連PPT是什么都不了解,智能機還沒有普及,微信都還沒有出來……每個人都有局限,可能是生活的局限,可能是眼界的局限,可能是閱歷的局限,可能是科技的局限……在這些局限下,做不出未來規劃、職業規劃時,不妨先做好自己的能力規劃,生活規劃,眼界規劃,這樣才可以用不確定性對抗不確定性。
當這些東西積累越多,達到一定的量,可能就會引起質變,通過動態調整,越走越清晰,今天的行動不一定今天變現,大多給未來埋下伏筆;當下所有的事是做給現在老板用的,同時也是做給下任老板看的。
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講,不必在原地瞎迷茫,非得把自己規劃的金光燦燦才能出發,開始行動,隨著行動調整行動,你會發現很多副產品,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第三,小步試錯,不斷迭代。
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到了工作崗位難免畏手畏腳,因為你的一個錯誤可能直接讓你丟掉飯碗。所以,有啥想法、創意趕緊在大學的時候行動,成了固然可喜,敗了亦無妨,頂多受幾句批評,收獲的可是純經驗。
說狠點,低成本犯錯機會能加快你的成長,所以在大學撒開歡兒去嘗試去犯錯,把得來的經驗用到未來工作上換成錢。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復盤。
這個道理并不難理解,但很多人實在不知道自己在做完一件事之后該總結點什么。
最能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列清單或畫表格,做完事情之后根據清單或表格倒逼自己去總結,慢慢將復盤的結構化思維融入自己的大腦。
比個人復盤更難的是團隊整體的復盤習慣,因為要批量復制,傳送經驗。所以BetterMe大本營為什么能運營好那么多城市營?并不是敏媽一個人的成就,而是一旦有團隊做一次實踐,就有一次寶貴的經驗總結并共享學習,所以團隊進化很快。
BM的復盤總結表
在通往厲害的路上,最快的方式,經常反而是曲線,是曲線的原因,就是我上面講到的ABCDE法則。
你覺得遙遠的路徑可能是最近的,而你以為的捷徑很可能是最遙遠而痛苦的,總盯著看不清的遠處想一蹴而就,或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狀態反而成為你痛苦的負擔,想要擺脫掉卻又不能脫身。
與其如此,不如小步快跑,不斷精進,在行動中發現可能性,走著走著,花就開了——你不必等到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你開始了,才能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