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類總能用肉眼捕捉到生活中的精彩,當我們看到每逢雨季便挺拔入云的毛竹,大風起兮就能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鯤鵬,在寒風中傲然不凋的松柏時,便心向往之,不能自已,甚至會遺憾、自責,為什么不能如他們一般瀟灑自在?反求諸己,一切都源自于人類對一蹴而就的奢望,我們太過看重登頂山峰的結果,卻看輕了攀登巔峰前的默默準備,方知要想取得輝煌的成就,必須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 ? ? 人們驚嘆毛竹的飛速成長,緣何有如此沖勁兒?但如果了解毛竹在頭四年的默默扎根,此疑問就迎刃而解。這其實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在人類社會同樣適用。扎根百平方米是在“蓄勢”,專心致志做好本職工作、甘于寂寞、不慕榮利也是在“蓄勢”,所謂“蓄勢”就是韜光養晦,慢慢積累力量,有了充足的“蓄勢”,抓住時機,就有可能勃然奮發。
? ? ? 嘲笑臥薪嘗膽的勾踐之人,何曾料得其“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成就?謾罵宰牛賣肉的姜尚之人,怎會想到他竟是“百家宗師”的開國元勛?讓韓信從其褲襠鉆過去的屠夫不會預見他未來的“功高無二”,輕視北府士兵劉裕之人又如何相信他是劉宋王朝的開創人?姚賈,本是看門人的兒子,因身份低微懷才不遇,后來卻憑借驚人的才華替秦瓦解了吳、楚、燕、代的聯合進攻;百里奚年輕時乞食友朋,走投無路,后得到了秦穆公的知遇之恩,竟幫助其稱霸西戎;落魄青年蘇秦也因不受秦惠王的待見而“形容枯槁”,曾落得“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尷尬境地,但卻為歷史留下了“頭懸梁、錐刺服”的美談,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 ? ? 可惜的是,今天的多數人只認識“斗酒詩百篇”的詩仙,卻不知“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李白;人們只了解“下筆如有神”的詩圣,卻不熟悉“讀書破萬卷”的杜甫。北京大學教授韓儒林先生曾寫過一副對聯,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坐冷板凳”就是在蓄勢,沒有蓄勢的過程,如何求的那一瞬的精彩?兒童文學家冰心的一首小詩說得好:“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這些成功者如鮮花般勃然怒放時,我們是否能想想他們默默蓄勢時為花兒灑下的血和淚呢?
? ?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憑著大勇在人們心中塑造了不朽的形象,但在熱血欣賞悲劇的遺憾美的同時,冷靜思考刺秦王的失敗之因,卻是沒有蓄勢。劍術平平的荊軻平時最不喜練劍,且還抵不住太子丹的催促而草率出征。踏上征程,也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歷史的河流也注定不會在此拐彎,因為勝者,從不打無準備之仗。
? ? ? 對個人而言,蓄勢乃勃發之道,對于一個民族亦如此。
? ? ? 蓄勢,只為那一刻的勃發。在蓄勢的過程中,需要人付出的實在太多——時間、金錢時甚至是生命,但并不能因此認為不值得。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文明來說,蓄勢不但必要,而且是唯一的興盛繁榮之路。經歷了巨大屈辱的中國和中華文明,它失去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寶貴生命,屢次置于絕境,但它卻默默地忍受,在沉默中隱忍,因為總有一天它要在沉默中爆發。蓄勢多年的中國,正等待勃發的時機。
? ? ?
試想:如果熬過了夏天、秋天和冬天,那么迎接你的將是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