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物理化學》1.3節。這一小節看了三次,共約3.5h(我有注意力記錄,哈哈)。
這次看書對近期學習的幾句話有了深刻的體會:
1.關鍵的部分(重要的部分)明明白白地躺在那兒,簡單到所有人都看的懂,但是你就是會忽略。
2.什么是聰明(或者說什么很重要):
一個人的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看他腦子里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3.重要的東西就是要反復看,反復思考。
4.選定一本書,只字不差地閱讀,要記住:你的閱讀速度不等于你的理解速度;
5.花時間對新知識進行加工,與舊知識建立必要的聯系。
一、清晰的概念的建立
這一次我看《物理化學》,做到了只字不差地反復閱讀,邊看邊寫,用各種器官形成感知,最重要的是:我對之前一輩子都沒有區分清楚的概念——理想氣體與實際氣體有了非常清楚的區分:
1.理想氣體沒有分子間作用力(實際上不存在),實際氣體有分子間作用力,并且符合Lennard-Jones勢能曲線圖;
2.實際氣體在壓力極低(幾百千帕以內)的情況下可以近似為理想氣體來處理,且容易液化的氣體適用壓力范圍較窄,難液化的氣體適用壓力范圍較寬。
3.實際氣體存在分子間作用力,因此才能液化(分子間相互吸引)、實際液體難以壓縮(分子間的排斥力);
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分是如此簡單,簡單到我懷疑自己智商的地步,但區分清楚是如此的重要。簡單,是指容易理解,而單單理解是不夠的,需要在大腦皮層中刻上印記,能夠用起來才叫自己的知識。想想看,自己之前學習的時候因為容易理解而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掌握了”,是多么的愚蠢,而這樣的愚蠢竟然持續了很多年……
二、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好好學習》中,成甲老師講到:讀書要以慢為快。他曾看了半頁書,就寫了3000字的讀書筆記。細細想一想,看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把這本書翻完,寫上一句“今年看了XX本書”標榜一下自己,這是表現型人格的做法。對于我們追求成長、長期成長的人來說,應該是只字不差地閱讀,把概念琢磨透、直到非常清晰,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吧?
學習“飽和蒸氣壓、氣液平衡與沸騰”時,我反復地想燒水的過程,以及高原地區水沸點低的例子。
在“實際氣體的P-V圖”部分中,提到了“拐點”,這是高等數學的概念,于是我又翻出之前的學習筆記,這樣物理化學與數學聯系起來,自己的新舊筆記聯系了起來。
當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的時候,自己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成長。任正非在自己的管理中融入了“熵”的理論,這是熱力學的概念,這是何等的知識遷移能力!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持續踐行,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