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師常常教育我們,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在作文中,我們也是這么寫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可是,當我們長大成熟之后卻發現:選擇比努力更為重要。在錯誤的方向上,越是努力,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小到大,我其實都還算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一路讀書、工作,也沒有多少機會做出什么重大的選擇來。唯有在幾個點上,還值得一說。也給自己以警醒。
高考的時候,我們四川應該是第一次看分填志愿,再加上分數非常不理想,人一下子懵了。分數即夠不上心儀的大學,對自己非常沒有信心。于是乎,為了保險,留在了成都。現在看來,這是一個錯誤。只可惜當年沒有誰來告訴我,對于一個人成長來說,學校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一個人的眼界可能比知識更加重要。對那個時候的我來說,成都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安逸的環境。如果有人現在問我的建議的話,我會告訴他,生于一個地方,成長于同一個地方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大學畢業之后我去深圳比亞迪做手機開發,這是我做的第二個重要選擇。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值得一說的。然而,從現在來看,依然是一個錯誤。深圳是一個很好的城市,可是比亞迪并不是一個好的研發公司,它是一個以生產為主的代工企業。并且,在比亞迪所從事的Brew手機平臺,在當時就基本上屬于被淘汰的邊緣。在比亞迪的一年時間里,并沒有積累多少技術和經驗。
就這樣,一年之后,我辭職到北京考研。這對于我來說,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當時家里并不同意我辭職考研,邊工作邊復習才是一個比較穩妥的選擇。不過這一次,我的選擇是對的。沒有那三四個月的潛心復習,我是無緣考上清華大學的。當然,之所以說那是正確的選擇,并不在于結果是考上與否,重要是做出選擇的動機和思考是否正確。
在清華的三年,是痛并快樂著。一方面,我的專業方向并不是出于我的主觀選擇,而是取決于我的導師的研究方向,而導師卻是在開學前隨機分配的;另一方面,在清華的這三年,見識了太多的牛人,也清楚的意識到了自己跟所處環境的差異,這讓我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知道了該怎么去學習、去工作、去成長。相比之下,更襯托出當年留在四川的錯誤來。
清華畢業之后,又到了選擇工作的時候,在百度做自然語言處理和在完美世界做游戲服務端開發,我選擇了后者。現在想想,或許選擇自然語言處理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相對于游戲來說,我并不熱衷;并且,當我進入完美世界的時候,游戲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隨著對行業的了解的越加深入,我越是感到:開發一款游戲就跟在游戲打Boss是一樣一樣兒,不到最后時刻,你永遠都不知道最后掉出來的寶箱到底有什么東西?
就這樣,差不多一年之后,我離開了完美,開始跟幾個小伙伴一起創業,這又是一個重要的選擇。從目前來看,這還算是比較正確的。不過,由于幾個小伙伴都是做技術出身,在沒有靠譜的idea的支撐之下,我們開始了手機App外包的業務。在隨后的大半年時間里,思考方式、業務水平、技術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跟留在大公司是完全不一樣的成長線路。
然而,我內心始終不安于這種狀態,無論從自己的興趣所在出發,還是從我所了解的業界現狀出發,做技術外包并不是一個長久的路子。蠢蠢欲動的我,開始了新的選擇。只不過這一次,我還不知道選擇是否正確。但是,跟以往不一樣的是,我并不想隨大流,也不想憑感覺,更不想屈從于現實而違背內心。接下來的時間,我想找不同的人聊聊天,不論行業,不論專業,不論年齡;同樣,我還想從各個方面剖析一下自己,擅長什么,適合什么,缺失什么;同時,我也非常歡迎跟我有同樣問題的人找我聊聊天,或許我們可以從彼此身上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