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哪位古代文人最紅最火,不用說,那一定是蘇軾。蘇軾是我最喜歡的一位詩詞大家,從3年前我剛做自媒體開始,就有陸陸續續聊一些和蘇軾有關的話題。
但是現在蘇軾簡直太火了,火到所有人都在說蘇軾,而且水平都很了不起,真的,我看過很多別人講蘇軾的內容,確實講得很好,讓我受益良多,所以今天就不和大家聊蘇軾了,咱們聊一個讓蘇軾都佩服的人,他就是人稱“詩佛”的王維!
關于王維的出生年月,歷史上沒有定論,一般認為他很有可能跟李白同歲,都是出生于701年,李白被譽為詩仙,王維被譽為詩佛,很顯然,李白在后世的影響力,要遠大于王維,但是你知道嗎,在四十多歲以前,李白的名氣和地位,其實遠不及王維。
王維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岐王李范家中的常客,這個岐王,就是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的那個岐王,他是唐睿宗的兒子。而且王維和玉真公主的私交非常不錯,而李白,曾經在終南山苦苦等候,只為能見到玉真公主一面,但始終求而不得,直到四十歲才托關系見到玉真公主。在此之前,李白只是小有名氣,而王維卻早已是譽滿天下。
和李白相比,王維的人生無疑更加幸運,他二十一歲就中了進士,出任太樂丞,在朝廷負責禮樂方面的工作,所以經常有機會接觸到更高階層的權貴得到他們的賞識,不過,王維并不像李白孟浩然他們那樣一心只想在仕途發展,他對當官這件事非常佛系,即使是有關系有機會,他也不會順著別人的桿子往上爬。
但反而是這樣,王維的仕途卻越順暢。王維為什么這么佛系呢?主要是因為他從小就受到母親信佛的影響,一輩子都過著褐衣蔬食的生活,吃粗糧素食,穿麻衣粗布,雖然很早就結婚生子,但在三十歲左右,老婆就因病去世,只留下了一個年僅九歲的女兒。
很多人經常說蘇軾是歷史上最深情的大文豪,還列舉他寫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用來佐證,我承認,蘇軾的這首悼念亡妻之作的確十分感人,但我依舊要說,蘇軾的深情,根本無法和王維相提并論。
為什么?因為蘇軾一邊寫著深情的句子,一邊很快在新歡身上找到了安慰,而王維,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悲痛欲絕到一生都不敢寫任何詞句來悼念妻子,而他也始終沒有再娶,只是用心陪伴著自己的女兒。這種連言語都無法表達的深情,這種忠貞至死,一分一毫都不能轉移的愛情,自然要遠勝于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
俗話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或許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是好在王維有佛性,有慧根,他懂得如何放下,懂得怎樣不為難自己。
在妻子去世以后,年僅31歲的王維就開始過半官半隱的生活,人在官場,心卻在山野田園,他取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安史之亂發生后,朝局動蕩世事紛擾,但王維仿佛跟一切都沒有關系,無論是被貶謫囚禁,又或者升遷得勢,他都幾乎從不摻和到紛爭中去,有人說王維太圓滑,只求自保獨善其身,這可能是對王維最大的誤解。其實,王維只是在頓悟以后,學會了放下所有,在他的世界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其實早在四十來歲的時候,王維就說自己“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但那時的王維還只能“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也就是說中年時期的王維,是一種遁世逃避獨處的心態,那么到了晚年真正頓悟以后,他能夠“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雖然依舊是想要過隱居生活,但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只想獨處的王維,而是連碰到一個砍柴的小老頭都能瞎扯半天聊得津津有味的王維,那么這種微妙的轉變,恰恰證明了他從“逃”到“空”的悟道過程。
什么是“空”?空,就是已經放下所有的一切,內心沒有半點牽絆和雜念,所以才能無所顧忌地和林叟“談笑無還期”,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認真揣摩這首詩,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玄妙,這真是“一首詩放下所有”啊!聽完以后,真是讓人有種頓悟人生豁然開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