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化妝是從外到內的修飾,那調理就是由內而外的展現。兩個目的可能是一樣的——變漂亮,但效果上來看,由內而外顯得更重要。內驅力就是這么一種東西,那我們的內驅力到底是什么?李笑來老師作為曾經TOEFL的老師,從學習英文這件事為切入點,找到了做一件事的內在動力源,與吃飯一樣重要的需求——剛需。
從我們學習英文開始,好像從來都是知道,英文是很重要的,但是最終你會發現,真正把英文這個技能掌握的人真是的只是少數人。
而實際上,學習語言這件事情,和智商根本就沒有關系,作為生長在吉林省延邊的朝鮮族自治州的笑來老師,從小就是在雙語的環境中長大的。甚至是那里的一條朝鮮狗,如果你對它說:“??!??!”,他就過來了;然后你再對它說:“過來!過來!”,他也過來了。那這只狗就算是是雙語的了,而且在那里,智障人士也是雙語狀態的。
那導致這個能力很多人都無法掌握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們剛剛說到的一個詞——剛需。
就像吃飯一樣,這個需求的調動是無論好壞都會出現的。用李笑來老師的話說,如果不是剛需,那就是“不必須”,于是,事實上“不用也可以”,事實上“沒有也行”,雖然“有倒也挺好”,可“沒有的話頂多是有點怨念而已”……
如果英文是剛需,也就是那些學會的人(雖然是少數),對他們來說,甚至是在沒學會的狀態,也會“湊合著用”,然后“用著用著就熟練了”,你想想,這是不是最重要的根源?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不善于分析和思考的,但是你身邊總有一個這樣的人:他們善于分析(也因此常常能做出更優的決策),他們善于琢磨(也常有特立獨行的見解),他們也善于說服別人(也因此有很強的影響力)
為什么呢?雖然我們整個教育制度在這個能力上的培養幾乎是失靈的,但這些人卻能“無師自通”?其實就是因為“分析”是剛需,弄不明白就難受的要死,接下來就是滿足這個剛需,需要學什么他們就去學什么,需要克服的就去克服,誰都攔不住……
所以說,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
加上定語“正確”是為了分清另外一種不好的剛需,因為我們身邊還有一群人有“吐槽”的剛需,不抱怨就難受的剛需,“活在過去”而無法樂觀對待未來的剛需,要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