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看著眼前的小兒子,滿心歡喜,雖然他一直希望自己有個女兒,可他見到兒子的那一刻已經釋懷了。此時此刻,醫院里響徹的,已經不是妻子分娩的喊聲,而是兒子哇哇的哭聲,哭完,又是嘴唇的哆嗦,即使哆嗦但是還在繼續哭鬧。護士一聽便說,這孩子今后的脾氣一定很大。青年笑了笑,再次被喜悅再次包圍。
? 這樣的一件事,在即將入冬的時候,溫暖了這青年一家子,也給原本困頓的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青年姓楊,名叫興賢,是南約上楊村的一戶人家,兩年前因為生計來到鎮上,做了的一個摩的司機,在鎮中心的街頭開了一家商店,店鋪是租了街頭謝氏一家的房子。夫婦二人起早貪黑地經營店鋪,丈夫開著摩托運貨也搭客,還算是可以維持生計。
? 一年前,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剛滿三歲,還想再要一個孩子。雖然艱難,他們還是想堅持下來,經過一年來的打拼,他們剛好把家穩定下來,這會兒小兒子也出世了,家中又多了幾分熱鬧。
? 幾天之后,待妻子恢復些許,他和妻子還有母親(父親在一年前病逝)、妻子的奶奶、父親等人。待在病房里,看著熟睡的小兒子。幾個人在討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給這孩子取什么名字好呢?在楊家的傳統,除了姓氏之外還有個輩分,青年他們是“興”字輩,到了兒子是“春”字輩。也就是說“楊春”二字已經定了,就看最后一個字如何取了。
? 當奶奶的就說,這孩子這么鬧騰,將來恐怕是個頑童,不如叫“楊春頑”?青年一聽,陷入沉思。妻子一聽,這么難聽的名字,堅決反對,但又實在沒有想到取什么好。
? 這時候,妻子的奶奶發話了,這孩子在你們最艱難的時候出世,希望他一生一世“勤勤悻悻”(客家方言:勤勤懇懇的意思),不如就叫“楊春幸”吧!
? 大伙兒一聽,“春幸...春幸...”這個名字好!就這么定了!
? 從此,尋常人家的故事:青年大兒子春庭,小兒子春幸,就是這樣一幕幕拉開了序幕。
?
? 第2節:一支筆的故事
? 春幸出世之后,韶關恰好那年入了一個50年不遇的寒冬。青年夫妻百事哀,他們突然想到了兩個孩子的以后,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自然不一樣兩個孩子和他們一樣:沒學歷、沒手藝,光憑雙手和勞動力。
? 望子成龍的念頭,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一定要在他們這一代就終結貧困的現實!春幸睡著睡著笑了,讓他們心頭感到一陣溫暖,剛剛說過的誓言他們更加堅定。
? 可是,這年頭光景不怎么好,這一年才剛剛在鎮上站穩腳跟,如何才能過上稍好一點的生活呢?無非是想幾個賺錢的法門罷了,剛到鎮上之時,他還是騎著小破自行車來往于老家和鎮上,收撿廢品的一個青年。后來聽說開摩托車能掙錢,于是東拼西湊買了一輛二手摩托,他開始發了狠似的不顧風吹雨打去載客。有些時候累了,他就靠著妻子說想休息一天,可是妻子突然生氣地說,你看看兩個孩子,都不容易,不賺錢拿什么養活他們?你再去一天,我會好好看店的。
? 正是這樣,一個個坎挺過去,一天天的勞動,家里的條件開始好起來了。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會促成下一個良性循環。在這個冬季某天,青年人載了個客人去市場看地皮,突然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一塊地、一棟樓、一個完整的家...無數的思緒在他的腦海里浮現,將來孩子長大了,總要安家的。
? 青年回到商店,妻子正抱著兒子在門口一邊烤火一邊看店鋪。他把這個瘋狂的想法和妻子分享,說是想買一塊地,蓋一棟樓。妻子并沒有覺得這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相反特別支持丈夫,畢竟在鎮上有一個家是他們真正立足于此的標志。價錢上雖然有些困難,但是咬咬牙還是可以挺過去的。
? 只要每天勤快點,嘴巴放甜一點,和周圍鄰居關系好一點,生意也會更加好,加上丈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載客,總會解決的。她看了一眼熟睡的春幸,也沒說什么,心中卻是充滿了對未來的想象。
? 一個月后,春幸滿月了。那一天有很多親朋好友前來道賀,對孩子都抱以祝福和希冀。夫婦倆已經盤算好,買下市場邊上一塊200平米的大空地,作為給春幸的滿月禮。這份禮物的厚重,多年以后春幸成年了會更加明白。同時他們有了這個新目標:將房子蓋起來,給兩個孩子安一個家。
? 日子自然是要過得緊湊一些了,他們雖然在鎮上生活,一周也買不起兩次豬肉,買來了也是給孩子補補,他們自己就吃紅薯或者吃春幸的外婆帶來的青菜和蘿卜。丈夫是越來越早起了,有的時候半夜還能接到電話,馬上出車,加上給一些商店運貨,忙得不可開交。
? 妻子也做好了長期堅持的準備,甚至在那年大年初一還不休息,依然開著店鋪到十二點,看著萬家燈火和團聚的人家,他們心中充滿了感慨,可除了他們自己,還有誰能夠體會當時處境的艱難呢?事已至此,沒更好的辦法了,只要是能把這件事情做成,一切苦痛都會過去的。
? 開年后生意好了起來,夫婦二人也都瘦了一圈。這時候,他們家有了一些積蓄。年輕敢闖敢拼,他們已經做好打算:年底動工蓋樓,資金用一年時間籌措。說是這么容易,可錢從哪里來呢?靠著他們手上的一些積蓄最多就是填個地基而已,而蓋樓、裝修、家具、人工...那一樣不要錢?沒了辦法,只好厚著臉皮向親戚借錢。丈夫找兄弟姐妹,妻子找父親。前幾年結婚的錢是借的,剛剛還上,從各兄弟手上總要每個人借一點,還有分的田地錢,再者妻子姐妹打工的零花和岳父母的稻谷收入...就算厚著臉皮也要去借。
? 另外,一部分材料費還能賒賬,動工的人工費用補上,最后的裝修也追求經濟不做太大的花費,再用一年的勞動掙回一些錢,填上。就這樣東拼西湊一整年,這些費用才算是湊齊了。
? 開年后不久,房東謝家人家,他們的女兒水清剛好周歲,兩個孩子經常在一起玩鬧,誰能想到后來長大之后倆孩子會有那么多年的友情呢?當然這是后話了,我們會一個個故事將過去。
? 1997年,全國人民都在期待著香港回歸這些國家大事。回到鎮上,在小人物身上的事情也不小了,夫婦二人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籌措資金,只為了在年底動工蓋樓。更讓他們高興的,是剛剛準備周歲的春幸,已經會叫爸爸媽媽,并且可以自行走路,這讓他們很是意外,因為大兒子到了兩歲還要背著。
? 到了春幸周歲那一天,一家人殺雞待客慶祝。客家有個傳統,那就是孩子在對歲(周歲)那一天,要抓鬮算命。原意是從這個抓鬮的過程中,看到孩子的人生會做什么事情。于是,妻子在家中的桌面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雞腿、一百塊、筆、玩具、車鑰匙、錘子...
? 他們把春幸放在桌子上,讓他自己爬過去(其實他是走過去)。夫婦二人不說話,但一旁的妹妹就在喊:“春幸,抓錢!抓錢!”春幸似乎不屑一顧,從一百塊面前踩過去,一把抓住了一支筆拿在手上把玩。夫婦對視了一眼,互相點了點頭。再讓春幸重抓一次,他還是只要那支筆。于是他們都欣慰地笑了,春幸的大伯說了一句:好極了!楊家是要出文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