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JING坐之前,先講個關于焦慮的故事,一天早上,上帝來到小鎮,他告訴一個路人,說今天要帶走一百個人的命,那個人趕緊把這件事告訴給鎮上的人,到了晚上,小鎮里死了一千人。
那個人去質問上帝,說好只要一百個人,怎么帶走了一千個人?上帝說:“我只帶走了一百個人,剩下的人是因為焦慮而死的。”
焦慮過度會得抑郁癥,確實會死人,比如,張國榮就因為抑郁跳樓自殺。大多數陷入焦慮的人雖然不會走極端,但也有人像崔永元那樣,因為抑郁癥長期失眠,導致無法工作。
焦慮來自壓力,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成了常態,我們吃飯快、說話快、走路快、開車快,就連翻臉都比翻書快。
這一系列的快動作,帶來的是精神上的壓力,加不完的班、還不完的房貸、不情愿的應酬……都會讓人焦慮。
好在我們已經開始重視“焦慮”這件事,開始積極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關于這方面的講座和書籍很多,在《JING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這本書中,就有一部分內容專門講了怎樣通過“打坐”緩解壓力。
這本書是美籍華人、醫學博士楊定一先生和他的女兒楊元寧合著的,楊博士被贊為“世界預防醫學領域天才中的天才”。他通過幾十年的親身體驗,對“打坐”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這本書中,楊博士通過問答的方式,從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告訴讀者,打坐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強身健體的工具,并手把手教我們如何使用這個工具,以及打坐對健康的益處。
讀完這本書,讓人茅塞頓開,原來通過打坐緩解壓力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且它不僅對身體有好處,還能帶你體驗心靈之旅。
在一呼一吸間,體驗心靈的平靜
有人曾向楊博士提問:打坐究竟是什么?你為什么會傳授各種不同的姿勢?
答:打坐可以說是一種技巧、過程或成果。傳授姿勢主要是為了健康。
打坐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生命科學,在打坐時,通過調息會減緩心跳和呼吸的速率,大腦能輕松進入放松狀態,它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那么,打坐有多少種姿勢呢?按照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說法,打坐有96種姿勢,常用的有正襟危坐、散盤、單盤、雙盤等。
楊博士說,打坐不是非得用哪種姿勢,但正確的坐姿本身就能矯正身體,所以傳授姿勢是為了健康。
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打坐高手。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經常打坐修身,他淡泊名利,八十多歲還耳聰目明,他在《JING坐》詩中寫道:“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飲似醇醪,又為蟄者蘇。”說的就是他領悟到的打坐要領和感受。
清代政治家曾國藩在“修法十二課”中,打坐養性就是其中一課。曾大人原本是特別好動的人,很難集中注意力,但最終通過練習打坐,他達到了靜心、定心、專注的境界,據說曾大人用的是正襟危坐法。
無論哪種打坐姿勢,都離不開呼吸,比如瑜伽中的冥想,就特別強調呼吸。楊定一博士說,打坐時把注意力關注到呼吸上,是最合適的收攝注意力的方法。
關于呼吸的方法,楊博士建議先從“數息法”開始練習,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吸氣時數“一”,直到吐完氣為止,下一次吸氣、吐氣數“二”,直到數完十,就完成了一次循環。接著再從一開始數到十,如此循環,直到打坐結束。
“數息法”雖然簡單,但它能同時用到兩種感官:呼吸的觀想及數息的思維。隨著練習的深入,會逐漸關注自己的呼吸過程,在一呼一吸間感受寧靜,也叫“觀息”。
“數息法”是入門級的,楊博士還介紹了“瓶子瑜伽”“鼻孔交替呼吸法”“感恩打坐”等方法,也講了這些方法的好處。那么,打坐的科學依據是什么呢?
在“冬眠”狀態下,感受身體的放松
學生問楊博士:您說打坐練習能將注意力聚焦于一點,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答:要答復這個問題,不能不談一點神經生理學。重復的心理練習,最后會產生所謂的“神經回路”:某個神經傳導路徑成為主導,而斷絕了其他的可能,“養成習慣”就是這么回事。
人和動物的體內都有一個內臟神經系統,它負責調節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功能,也負責管理肌肉的收縮,調節內分泌系統,要是少了這個系統,我們可就沒命了。
內臟神經系統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交感神經系統能加速新陳代謝,讓心跳加速,讓肺部支氣管擴張,讓肌肉緊繃。簡單說,就是讓我們在遇到危險或者面對壓力時能做出反應,讓我們處于緊張狀態。
比如,我們去嚇唬一只汪星人,它不是逃走,就是反撲過來,這種“逃”或“打”的反應,就是交感神經完全啟動引發的反應。
人也是一樣,遇到緊急情況時,交感神經啟動,壓制其他生理功能,全力應付壓力。現代人的壓力無處不在,整天為了工作、學業、人際關系等忙得焦頭爛額,也讓我們的交感神經一直在忙。
交感神經原本只是應付壓力的暫時性反應,如今卻成了現代人的常態,所以我們的神經多數時間處于緊張狀態,甚至連做夢都在忙,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放松和休息。
這時就應該請出副交感神經了,它能減緩心跳、呼吸、內分泌反應的速度,讓我們的身體得到放松。打坐就能放松身體,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重回和諧寧靜。
我們都知道,有些動物會冬眠,會將身體的新陳代謝降到最低程度,冬眠時不會有“打”或“逃”的反應,因為它們的交感神經也跟著休息了。
打坐時的放松狀態,就像在冬眠,身體的新陳代謝變慢,這時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接管了身體。當身體不再有“打”或“逃”的反應時,壓力也就隨之消失。
如果按照楊博士教的方法練習打坐,讓副交感神經暫時接替交感神經,相信隨著練習地深入,不僅能讓身體得到放松,能緩解來自各方的壓力,還能在打坐中學會放下。
在放松狀態下,領悟人生的智慧
有人問楊定一博士:怎樣才是打坐正確的心態?
答:我認為“放下”或許是比較正確的打坐心態。無論心頭浮現什么問題,拋開他;任何疑慮,隨它去;有目共睹的成就,全放下。清理所有來自心靈的“廢品”,為心靈騰出空間。
在當今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面對金錢、名利、美色,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放下?一些大的誘惑占據了心靈的大部分空間,剩下的一小部分空間又被雞毛蒜皮的瑣事填滿,真是心塞。
那么,怎么清理心靈的垃圾呢?這就需要人生的智慧——放下。
有一位高僧酷愛陶壺,只要聽說哪有好壺,不管多遠、不管多少錢,也得買來。他有一只最喜歡的龍頭壺,有一天他用這把壺泡茶招待好友,沒想到被好友不小心摔碎了。
他若無其事地把碎片收拾起來,繼續開心地用別的好壺泡茶聊天。別人問他真的不心疼那把壺嗎?他說:“壺已經碎了,留戀又有何用?不如再尋新的,也許會更好。”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要做到真正地放下確實很難。楊博士認為,通過打坐,在放松的狀態下,專注呼吸,慢慢產生“神經回路”,能幫助我們學會放下。
對那些心亂如麻,無法專注的人,在《JING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中,楊博士手把手地教給大家一種不是辦法的辦法,叫做“只管打坐”。
其實這是一種流傳很久的“只管打坐”無上法門,看似簡單,卻能讓人在舒適的體式中體驗各種感受,直到達到放松的狀態。這種方法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的,如果感興趣,可以在書中跟著楊博士一起做。
學會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我們只有兩只手,只有放下該放下的,才能騰出手來抓住屬于自己的快樂。
有關打坐的話題就先聊到這里,打坐跟宗教信仰無關,它是生命科學,是我們尋找內心安寧的工具,讓我們“只管打坐”,放下一切,也許就能為焦慮找到出口,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關于打坐、關于這本書還有很多話想說,也許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會跟我有一樣的感受,不妨以后繼續探討。
大千世界,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幸來到這個世界體驗生活,不妨多體驗一些有意義的事,比如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