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這是個有關逝去和哀悼的故事。影片從故事情節、拍攝手法、演員選擇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造--有著濃重的中國特色--政治正確 轉承起合毫無懸念。
所以從一開始就深深地讓人揪心--惦記著嗩吶事業什么時候隕落,徒弟們會多么的落魄,師傅又何時會死去--所以看到后來反而覺得沒什么了 ?it is what it is 。只是感覺特別心疼吹嗩吶到吐血的師傅,中國的老藝人在銀幕上都是這種形象,寧可玉碎,也要爭一口氣。大寫的心疼。如果沒有他們這種傳承的精神,可能許多藝術形式也流傳不到現在,只是,不知道這種為了堅持而堅持,為了保護而保護的意義有多大。--
其實不只吹嗩吶的失去了市場,憑票供應的年代誰在副食店工作,尤其是賣肉的攤位,尤其值得羨慕,那個時候司機也是令人敬仰的行業。都是時代的產物。以前閉塞又貧窮可以娛樂的無非就是那么幾種,嗩吶又是最接地氣的,所以廣大農村喜聞樂見,現在見識多了,有了外來的樂器和表演方式的競爭,嗩吶確實也不是那么高雅和好聽,自然就落寞了。--這是時代淘汰的結果,不是因為我們不懂珍惜,而是我們選擇更多。
為了凸顯政治正確,文化局來人要錄制非遺作品,也是挽救嗩吶的一種方式,只是,隨著焦班主的去世,嗩吶光榮歲月也一去不復返了。不知道這種博物館式的保存方式--沒有市場,往往是在節目主持人在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數家珍的時候才拿粗來說一說--有多大意義。也就是留著個念想吧。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很難有那種情結。就像我每次聽到西游記開頭曲--當當當當,當當當當,丟丟丟,都會有點小激動,而我00后的閨女只對“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有這種感覺。
那么,傳統如何煥發新生命呢?我真的不造,我不是搞音樂的。
這個時候,我們該提到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