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認知到世界是復雜的、我們時刻都處于左右為難的境地中,那么關于什么是“應該”就會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而思考這種本源的東西影響會擴散到人生的各個維度,比如教育和傳承。
時代在變,規則秩序也一定會因時而變,那么什么是相對恒久、可以持續的“道德”?
對于你最深愛的子女、血脈延續、精神傳承,什么才是應該構建的價值體系?
什么樣的家規門風能夠綿延的更久遠些?
人生摯愛伴侶、子女、父母、以及自己,你會絞盡腦汁的想給他們最好的東西,那么什么才是那個“最好”?
沒有標準答案,最適合自身的就是最好。
對于我來說,“最好”就是:能夠在復雜場景中洞察本質并做最合適應對的能力。
日思夜想給出最好的,這個過程本身很奇妙,世間最好卻是要純粹的、毫不保留地給出去的,還生怕對方不接受,那就要讓對方充分認識到為什么是最好,而最有效的辦法是自己做出來、把場景營造出來,耳濡目染永遠好過道德說教。
這個就是發自內心的、強大的自驅力,踐行自己認為的“最好”,營造出場景。孩子受到熏染,作為價值體系的根基。
然后就是想辦法讓孩子理解什么是“復雜場景中做合適應對”,沒有經歷就沒辦法精確領會,我的辦法就是設置幾條再簡單不過的規則。語言是開啟認知模型的鑰匙,也是勾連大腦零散信息、形成領悟契機的咒語。比如“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協作精神,孩子不會懂得什么是協作,尤其是在萬千寵愛的家里,但在刻意營造出的場景下,卻會慢慢明白每個人都有利益邊界,最優解就是各自最大邊界內的自由,亦即“你好我好大家好”;再比如“關鍵時刻不掉鏈子”是信用的構建,不僅是說話要算話,更是在關鍵時刻要做到足夠交付,這就是在塑造個人品牌的意識。
我們在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帶著旅居全國,沒有人為灌輸什么好壞、什么對錯,做的就是一起看世界、以及感受世界,會遇上友愛互助,也會遇上吵架謾罵,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陰暗的聚集,我們沒有刻意規避,因為那是客觀的存在,客觀印到腦海里形成認知,“好壞、對錯”全是個體對于客觀的主觀意識。
我設定一個簡單卻無比重要的規則:“得體”,目前的解釋是在不同的場合做合適的事情,至于什么是合適,具體場景具體解釋。我們刻意不用對錯或者好壞,就是要讓孩子自己體悟、自己拿捏,日常點滴,按時睡覺,利索洗漱,又快又好完成作業等都是得體;我們還刻意不用“聽話”的說教,有的時候不聽父母、只要給出清晰、有邏輯的回應,也能得到贊許,也屬于得體,在我看來“聽話”是個極負面的概念;還有是“玩”,我們定的規則是只要完成每天的功課和作業,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全權擁有時間產權,在自己的產權內,“玩”也是得體。
目前定的家規,在我看來就是“最好”,沒有道德說教,也沒有什么是對錯,我希望他養成在具體情境下自己判斷什么是“應該”,形成拿捏尺度的認知和習慣,到我們子侄輩,并不需要學習什么生存、專業技能,他們在我們這輩筑建的高臺上,需要淬煉的就是處理復雜場景的能力,這就包括瞬間決斷以及配置資源。
我們能做的是提供精神資源搭建孩子價值體系的根基,至于以后他選擇什么樣的價值內容填充,那是孩子自己的機緣和機緣,關鍵是可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