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老宅,房屋低矮,窗戶用粉聯四紙糊的,只是在窗戶中間的位置,有一塊寬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玻璃,奶奶稱為玻璃鏡,坐在炕上的奶奶,透過這小小的玻璃鏡往外看,看都是誰過來過去,有時候會搭一句話。只是這窗紙,一年到頭下來,被煙火熏的昏黃,年前打掃庭廚之后,換成新的,屋里白凈亮堂。為了增添年的喜慶,奶奶會讓爸帶著我去大街上或集上買兩幅年畫,直接點明,要喜慶的。
在街上選年畫也是有講究的。爸媽住正屋,爸會選一張楊柳青的年畫貼在門扇上,都是年年有余,卻要看是貼到東屋還是西屋,得保證年畫貼上以后,魚頭是朝著屋里的。
至于屋內后山墻上,好多年爸一直都是掛國家領導人的大幅照片,我長大了,也想著把西山墻貼上年畫,奶奶只允許我買和和美美的,比如:花為媒。姥姥家就不一樣,姥姥喜歡看戲,所以姥姥家都是貼四扇屏的年畫,一個畫面一段解說那種,識字以后,我會把姥姥家的有情節的畫一遍又一遍的念,姥姥會說哪個小生唱腔好,哪個花旦身段好。我記憶中姥姥家就貼過“十五貫”、“牧羊圈”、“卷席筒”。所以,才開始識字的那幾年,正月去誰家拜年,看年畫,念下面的解說,成了規定動作,大人們也會互相贊美,年畫選得好,或寓意好,或顏色好、顯得屋里亮堂。后來電影在農村普及,也有年畫直接是電影明星或者是當年熱映電影的情節的,也是喜慶的、大團圓的賣得好。當然,年根底下,賣畫的小販也會將不討喜的年畫減價處理,有一年我就在對門屋大媽家看她家門上貼了《淚灑姑蘇》,那年,大媽病重,前來探望的人都會說到門上貼的那張畫。
現在的農村的房屋,挑高都四米多,高大寬敞,廳堂瓦亮,年畫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整面墻的大鏡子,裝飾畫,再講究些的直接掛字畫,一般會以家里人的喜好或身份年齡相符。而關于年畫的記憶,卻鮮活于上一代和我們的記憶里。
今天的圖片是畫糊了的麻鴨歸巢圖,急于求成了。手機的顏色也不太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