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先來了解2個概念:
內向成長,即圍繞自身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早起、跑步、閱讀。
外向成長,即圍繞外界展開的成長活動,比如寫作、畫畫、編程。
內向成長看作培養習慣,外向成長看作打造技能。換成這個說法后,可能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了:過度專注于內向成長而忽視了外向成長,即重習慣輕技能,重輸入潛輸出。
我們長久以來以為那些持續的輸入,就可以打動自己,成年人的世界,都是用結果化思維,在某一個節點上,可以產出,甚至通過考試,就是你的終極目標,而很少有人放在能夠長久輸出價值的點上。
享受努力奮斗的狀態,卻少有產出作品的意識。
“復制”可以帶來無限可能
“復制”屬性的生產活動,幾乎到了“一勞永逸”,因為只需一次投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成本微乎其微,而收益則源源不斷。終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出售自己的時間就能產生收益,從而實現財富自由或人生自有,徹底解放自己。
復制類活動的受益曲線和復利曲線非常一致,前期增長緩慢,但只要持續積累價值,收益就能在到達拐點后飛速增長。
并非所有的“復制”的活動都具有無限可能,因為“復制”只是一種渠道,獲得無限可能的關鍵依舊在于價值。要想獲得無限可能,“復制”和“價值”缺一不可,且價值越高,可能性越大。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有追求,那就應該激勵創造“可復制的價值”。
改變自己的關鍵就是創造價值
更重要的是,每次提到我都要問?己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再看還有價值嗎?如果沒有,那就沒必要寫了。
僅這一問,就能消除一切浮躁的動機。
事實上,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都可以用“三五年之后還能產生影響”這個標準來橫量。
面對滾滾洪流的信息,就可以約束自己的注意力,一篇公眾號文章,一本書,或是一部電視劇三五年后仍對自己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如果有就值得花時間去看,如果沒有,就可以考慮舍棄,不管他看上去多么有道理有趣。
生產對別人有用的東西永遠是寫作的指南針,其他事情亦是如此,價值交換規律放在哪里都會起作用。
比如在尋找目標這件事上,很多人會說:我想變得很有錢;我要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我要成為一個學霸;我要養成5點起床的習慣。仔細琢磨這句話就會發現其中隱藏著一個思維誤區,人們往往只單方面看到自己想要的,卻忽略了自己能給的。
甚至換一種思路,問你能提供什么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沉默的,甚至沒法提供價值,想想我們自己關注的大咖覺得對方能為自己提供長久的價值而喜歡,那么我們能為誰,哪類群體,產生持久有效的價值呢?
自己從哪些方面感興趣,可以深挖的點,逐漸形成產品意識,持續輸出呢?
不知道,那就,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