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忙了”,這句話是不是一直掛在你的嘴邊呢?
每天工作后回到家里,你是不是只想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呢?
你的身邊,是否還有一些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甚至是身兼多職,卻依然游刃有余,輕松無比?你會不會懷疑: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一本書,書名叫做《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作者是日本的樺澤紫苑,他就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從一個每天加班到精疲力盡的醫生,變成一個超強的“斜杠成功者”。
我們可以看看他的“斜杠”成就:
每年出版三本書。
每天更新網絡雜志、臉書、博客等。
每月6次去醫院坐診。
每月讀書20冊以上,并發表書評。
每月舉辦2-3次研討會,演講活動。
每周去體育館鍛煉4-5次。
每周看電影兩場。
每月至少15個晚上參加聚餐派對活動。
每年去海外旅游30天以上。
如果你覺得這是外國的例子,可能有其特殊性,那么,我們自己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比如,我認識的幾個律師,他們除了平時的開庭等業務活動,還要擔任律師所的主任,處理行政事務,開會,決策。同時,他們還是律師協會的領導,參加各種會議,與客戶吃飯應酬就更不用說,是家常便飯。此外,有名望的律師還是仲裁員,一年辦理十來個案件以上。另外,他們還會親自寫論文、講課、咨詢、培訓、社會公益活動更是一大堆。有的人還堅持運動,打高爾夫球、網球、經常去健身館跑步、游泳。另外,他們也是興趣廣泛的全面型人才,還參加法律專業以外的活動,比如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發表管理文章、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甚至參政議政等等。
這些成功者,仿佛超人一般,做著三個以上的不同工種,甚至是同時從事三個不相干的職業。這種人,我們就稱其為“斜杠成功者”或者“多元經營者”。
與此相反的,越是收入低的人,反而越是只能做著一份職業,可還是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
可是,我們的時間真的那么不夠用嗎?為什么人家同時做幾份不同的兼職,卻會游刃有余呢?難道,是他們天生就有超強的能力嗎?所以,他們注定是成功者,而我們這些人就注定是失敗者嗎?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或許,你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誤區一:時間投入量的多少,就代表你的產出與成績?
對于一個上班族來說,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金錢資本用于投資,所以我們很難取得被動收入,只能靠出賣自己的時間來獲取收入。時間,就成了我們唯一的賺錢資源與手段。
同時,我們的工資與報酬,大多數也都是計時的,所以,你付出的時間越多,相應的收入也就越多。這樣一來,時間就與金錢之間就畫上了等號。
然而,一味地靠做時間的加法,盲目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卻只能讓我們誤入歧途。
很多人雖然羨慕那些“斜杠成功者”,卻又非常納悶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難道是不吃不喝不睡覺嗎?
我們的這種疑問,恰恰說明了我們的短視與偏見。
其實,一個人的成就,并不是時間的單純累積,而是遵循一個公式,那就是:產出=時間×單位時間效益。
舉個例子,比如,你是個菜鳥,你的單位時間收益就很低,可能每小時只有20元,一天八小時只有160元。而職業高手,他們的單位時間收益卻比你高十倍。因此,他只需要工作半天,工資也還是你的五六倍。
由此可見,重要的不是“時間”這個變量,而是你的單位時間效益這個變量,也就是“單價”。你的“單價”越高,你才越有價值。
再比如,同樣是從事自媒體行業的兼職寫手,菜鳥與大咖的區別,并不在于彼此投入時間的多少,而是他們單位時間價值的高低。人家每一小時寫的文章可能是一千元,甚至一萬元,而你則只有幾塊錢,那么,你就算寫死了,也沒有他賺得多。
所以,如果你想要成功,就不能只是單純地加大自己的投入時間,而是要提高你的“含金量”。這一點,就需要你在前期,把時間花在學習、充電、提高技能、提高知名度上面,這當然也要花時間了。不過,這種“時間”,用來做的是建立個人品牌、提高個人的知名度與含金量,而不是單純的“搬運工”。以自媒體行業為例,如果你只是寫一些垃圾文章,即便你前面可能因為你的足夠勤奮,一天寫20篇,從而賺到每月幾萬元,可是,由于你的文章質量太差,沒有特色,所以無法引起粉絲的贊賞與關注,最后還是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反之,如果你的內容有深度,有特色,有專業水準,你的粉絲就會越來越多,甚至出現幾何數字的增長速度,到時候,你同樣還是一天只寫一篇文章,但效果卻是以前的好幾倍,這并不是你的工作時間變多了,而是你的知名度提高了,含金量也提高了。只可惜,大多數人往往堅持不了前期的這段積累人脈與品牌的時間,倒在了即將成功的路上。
由此可見,時間只是成功公式的一個變量,并不是唯一變量。成功的人并不是時間的“搬運工”,他們懂得先去投資自己的價值。
誤區二:時間是絕對相同的,所以并不需要考慮早上做,還是晚上做?
時間是相同的,一分鐘就是一分鐘,但是,同樣的一分鐘,做什么?怎么做?帶著何種心態去做?這卻是天差地別的。
上面的公式里,產出=時間×單位時間效益,這其中,效益或者說是效率,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當你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工作,與你做的是最不重要的工作時,前者有價值,后者的價值幾乎為零。比如,一個作家寫小說,這一小時就是創收,如果這一小時忙著找東西,那這一小時就白白浪費了。
除此之外,什么時間做也很重要。比如,一般來說,一個人早上剛起床時,因為睡了一覺,精力得到恢復,他的效率是最高的,而如果他是已經忙了一天,疲憊地回家,同樣的一個小時往往是效率低下的。
《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告訴我們:早起以后的2-3小時,最好用來做收益最高,或者最需要費精力的工作,比如,對作家來說是寫作,對推銷員則是出門拜訪(當然,你也可以吃飯以后再出去,太早反而沒人會接待你)。到了單位,你不要急著打開郵件,更不要和同事閑聊,甚至,單位也不該在上午開會,因為大多數會議的效益還不如實際工作,開會這件事,完全可以安排到下午再進行。
到了下午,我們的工作效率其實是大幅度下降了。此時,可以接收郵件,開會,或者將寫好的文章更新發布出去,或者做一些不費腦子的程序性活動。
然而,我們很多人恰好做錯了,我們沒有在早起以后就去做最重要,最消耗腦力的事情,反而磨蹭了一個上午,到下午又發現自己效率下降了,如此一來,當然是比不過那些精英們。
斜杠的精英們,絕對不會平均使用時間。他們會把多個兼職里最重要的那個,安排在最早,至少也要安排到上午的時段里。而在下午可以從事那些相對輕松一些的事務。因為他們的這種時間安排,大大提高了時間效率,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內,他們能比別人做更多的事情。
誤區三:做兼職的人,一定沒有那些只做專職的人優秀與敬業?
這種觀點是把兼職等同于業余與低質,可是,我們會吃驚地發現:大多數的各行業成功者,往往不只在一個專業領域內精通。比如,達芬奇是優秀的畫家,但也是一流的科學家、發明家,他涉足的領域有十幾個之多。我們可能達不到達芬奇這種天才的高度,但如果你夠用心的話,在兩三個領域兼職,還是可行的。
有的人把兼職者與專業者做比較,得出兼職者一定不如專職者優秀的結論,其實,這種結論是片面的。
首先,兼職與專職,并不是區分水平高低的依據。誰說兼職者一定不如專職者呢?成功看的是能力,與你的身份無關。
其次,兼職者的投入程度,未必就會比專職者低。根據上面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同樣的時間,你的單位時間效率高低決定了產出。有的專職從業者,工作態度不認真,每天都是混日子,或者能力不行,照樣產出量低下,那還不如那些有興趣,有動力,也有能力的兼職者。
再次,興趣是工作的動力。一個人因為興趣愛好而從事兼職,他的積極性往往比那些沒興趣的人高許多。他不會覺得付出與工作是一種負擔,反而樂在其中,所以效率反而更高。
最后,兼職者更有緊迫感。傳統的觀點認為:專職從業者更有緊迫感,兼職者是可做可不做,所以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句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盡然。因為專職者雖然有賺錢的壓力,但他們也很容易固步自封,沉醉在專職者的優越性里。相反,兼職者知道自己的起點低,比不過科班出身的專業從業者,所以他們反而會更有學習提高的動力與緊迫感。
由此可見,兼職并不等于低效。那些覺得自己如果從事兼職,就是低人一等,就是不務正業的人,其實,一開始你們就輸了。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有上面這種心態的人,往往在兼職時有一種負罪感,所以憂心忡忡,老想著“哎呀,我把時間用來做這個,那本行怎么辦?會不會被別人拉開距離啊?”。因此,他們變得不夠專注,這樣一來,效率當然不高。
對于這一點,你一定要排除“專職第一,兼職只是二等公民”的想法,記住:一個敬業的人,并不是只做一份工作的人,而是在該做某份工作的時候,就專注投入。
從時間管理的角度,其實你只要把八小時之內,與八小時以外的時間分清楚,上班做專職,下班做兼職的話,你就完全不要有什么負罪感。記住,做什么都是為人民服務,都是光榮的!
誤區四:工作是工作,娛樂是娛樂,休息是休息。
那些抱怨時間不夠用的人,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他們的業余“樂趣”,從來就不會被虧待,被擠占。上班回到家中以后,他們還是會“抽空”看電視,刷手機,打游戲。如果朋友邀約,他們也必定會“抽空”去赴約,一直玩到通宵才會回家。
為什么這些人沒時間去兼職,去學習,去為自己的將來而奮斗,卻可以“抽空”去娛樂自己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覺得:“娛樂”是不能被削減的“必要項目”,而兼職或者讀書、學習卻不是“必要項目”。
在心理學上,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其實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真正想要的,與應該去做的之間的沖突。一方面,我們在理智上明白該去兼職,該去學習,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卻更愿意沉浸在那些毫無營養的娛樂活動里,甚至是發呆不動。但是,為了消除自己的負罪感,我們就必須給自己的這種行為找個借口。那么,這個借口就是--“沒空”、“太忙”。在這里,我們把黑鍋丟給了本職工作,丟給了客戶、老板、同事。可是,你的老板肯定不會同意這一點,他肯定是這么想的:“拜托,我什么時候讓你加班了?我什么時候不讓你去兼職、去充電了?”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這么心甘情愿地把寶貴的業余時間擠出來給娛樂,卻就是不愿意拿出時間去多做點別的職業呢?
答案,就出在我們對時間的“定性”之上。
嚴格地說,工作時間與業余時間其實都一樣,沒有任何區別,你都可以用來工作,也都可以用來娛樂、休息。但為了保障工作成果,人類發明了上班制度,并配套了考勤等措施,所以,我們已經逐漸習慣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模式,一到了下班或者放假,我們就會馬上轉換身份。對此,我們給自己一個最正當不過的理由--“工作是工作,娛樂是娛樂,休息是休息”。到了“非工作”時間,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放縱自己,覺得自己此時就必須娛樂與休息。
然而,這種觀念其實并不完全正確。
首先,時間不等于成果。這一點,上面的公式就已經體現出來了,不再贅述。
其次,我們也無法把時間截然分開,這一點也很好理解,你下了班,還可能被叫去單位加班,或者被領導叫去喝酒應酬,那么,這種貌似娛樂的喝酒聊天,到底是娛樂,還是工作呢?很顯然,這還是工作。
再次,娛樂能讓你成功嗎?我們不否認娛樂的正面作用,但是,眾所周知,純粹的娛樂毫無生產力。能夠改變你未來命運的,必定還是工作與學習。有的人給了娛樂活動太重的時間比例,結果一事無成。
最后,工作也好,娛樂也好,只有快樂的,才是對的。你討厭工作,當然不會喜歡去主動加班,但如果你很喜歡這份工作呢?那么,這是工作,還是娛樂呢?有一位作家說: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別人去看電影,去酒吧,而他就在家里碼字,他沒有覺得這是苦差事,相反,他覺得很開心,還覺得晚上這三四個小時的時間,過得實在太快了,他都舍不得去睡覺。
還有一個例子,玩游戲這件事,大家都很喜歡,有些玩家每天玩十來個小時都不覺得累。可是,對于那些以“代練”為職業的專業玩家來說,這十來個小時,簡直就是一種折磨,要不是為了錢,他們絕對不想再多玩一分鐘。
由此可見,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沒時間,而是不愿意花時間,不愿意擠時間去兼職。相反,那些真心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兼職的人,由于他們把這份兼職看成了一種“娛樂”,所以不會感覺到時間的流失。這種專注時的快樂,就叫做“心流”,當處在心流狀態時,我們不會感覺到難受,反而會有一種快感,并會有輕度上癮的傾向。如果你從來沒有體會過這種感覺,那只能說明一點--你還沒找到你喜歡的事情來做。所以,去找吧,你一定會找到的!
結語:
那些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人,其實,你們要么就是缺乏時間管理的技巧,要么,就是根本沒有把兼職與學習當一回事,后者的比例甚至還更高。
時間是需要去擠的,只要你肯擠,它總是會有的。可惜,太多的人只愿意把時間擠出來用于娛樂、應酬甚至是發呆,就是不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為自己的將來投資。而那些“斜杠成功者”或“多元經營者”,他們不但知道兼職這件事的重要性,而且,他們還熱愛自己的這份兼職,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娛樂,甚至是唯一的娛樂。
這,就是這兩類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的原因。
態度決定一切,你是怎樣使用你的時間的,完全取決于你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生命與價值的。
余生不多,此時不努力,到老徒傷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