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經(jīng)發(fā)過這樣一條微博,如果青春可以重來,我希望是我那種抽煙喝酒,逃課早戀,化妝爆粗,任性自我的學生。
我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既乖巧聽話又安靜內(nèi)斂,所以才會渴望有這么一個截然不同的青春吧。
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想要做一個和現(xiàn)在的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想要有一個和現(xiàn)在的生活不同的人生。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就赤裸裸的展現(xiàn)了我們這樣的私心,電影講述了一個文靜乖巧的女孩七月,在13歲的時候遇到另一個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安生,她們從相遇相知到相愛相撕的青春故事。
影片中,七月乖巧懂事,安靜溫柔,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眼中的乖寶寶,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在象牙塔中安逸的成長,但看似乖巧的她內(nèi)心卻住著另一個張揚叛逆的自己。
而安生是一個個性十足,桀驁不馴的女孩,她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常年在外很少管她,所以她不得不倔強又叛逆的獨自成長,但其實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住著另一個乖巧善良渴望呵護渴望溫暖的自己。
當這樣兩個人相遇,注定要產(chǎn)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她們有哭有笑有愛有恨,所以這不是一部簡單的青春片,而是一部將友情,愛情,人性融為一體,并同時給予重頭戲的青春片。這也是一部燒腦的青春片!
就連原作者安妮寶貝(慶山)也說,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心中的兩個自我,是自我的對抗與和解。這并非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表達人對自身生命狀態(tài)的覺知、掙扎與探尋。
2.
關于這部電影的故事脈絡,我想了很久,一直覺得很難梳理,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有不同的收獲。
作者安妮寶貝用文字傳遞了一個人兩個自我的掙扎故事,導演曾國祥用畫面呈現(xiàn)了復雜人性下不同人生軌跡的故事,而演員周冬雨和馬思純鮮活的演繹了桀驁不馴和乖巧文靜的兩個女孩不同人生狀態(tài)的故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既可以七月是主角,也可以安生是主角,又或者家明也可以成為主角。
站在不同的主角立場去講述,就會有不同的故事要呈現(xiàn)。這也是我一直很難下筆去寫這部影片觀后感的原因。
但我想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蛟趦?yōu)柔寡斷的家明身上,或在安靜乖巧的七月身上,或在放蕩不羈的安生身上,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都有我們的影子。
影片中,著重戲份更多的仍然是七月與安生,但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卻家明。
影片用倒敘的方式將故事娓娓道來,先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找到李安生,咨詢關于網(wǎng)上連載小說《七月與安生》的作者林七月的信息,李安生否認了自己認識林七月,在回去的地鐵上遇到了男主角家明,當家明認出里安生后,安生選擇了逃離。畫面開始回到她們13歲的時候。
13歲那年,安生與七月相遇,七月帶安生回家,她們一起吃飯,一起回家,一起洗澡,一起睡覺,形影不離,從13歲到17歲,她們就像彼此的影子,密不可分,越愛越深。
可是17歲那年,一個叫家明的男生出現(xiàn),從此改變了三人的命運,明明三角形具有穩(wěn)固性,但是三角戀卻剛好相反。
家明是一個優(yōu)秀俊朗的男生,七月喜歡家明,當她把這個小秘密告訴無話不談的好閨蜜安生后,安生抱著保護七月的心態(tài)偷偷去學校打探家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當她遇到家明,她沒有想到,原來七月喜歡的人,也是自己喜歡的人。
最后當安生知道家明也喜歡自己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因為離開是對七月最好的保護,因為七月是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人,正如后來她對七月說,“讓我在你和家明之間選,我肯定選你啊?!笔聦嵥彩沁@么做的。
3.
安生離開家明和七月以后就過上了漂泊的生活,如果三個人注定有一個要離開,那一定是安生,因為家明和七月是同一類型的人,她們都更愛自己。
很多時候我在想,安生喜歡家明,大抵也是因為家明和七月是一類人吧。
安生的性格決定了,她的離開不僅成全了七月,也成就了自己。
古靈精怪的安生敢闖敢鬧,敢愛敢恨,敢做自己,她走南闖北,遇過渣男,也遇到真心待她的人,她在酒吧當過服務員,在地下通道睡過覺,在游輪上當過服務員,在售樓部賣過樓,她見過形形色色的人,遇到過千奇百怪的事,但是她堅強的活著,這是她的本能,也是她的本事。
在別人眼里,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她見多識廣,她自由自在,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越漂泊就越渴望安定,她寧愿有一個溫暖的家鎖著她,她寧愿有一個愛她的男人陪著她,她愿意放棄這所謂的自由。
但是這樣的生活不屬于她李安生,屬于她最好的朋友林七月,她最愛的七月替她過著這樣的生活,而七月就是另一個自己,七月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4.
在七月心里,安生也是另一個自己,她的生活只有家明,學校和家,但是安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她待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安穩(wěn)度日,但是安生卻見過她很多從未見過的風景,去過她很多沒去過的地方,也經(jīng)歷過很多離她很遙遠的經(jīng)歷。
七月渴望去飛,但是她始終沒有勇氣去飛,因為她過著被別人羨慕的生活,她應該知足,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那顆蠢蠢欲動想要遠走高飛的心從未停止。
因為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她想像安生那樣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她也想肆無忌憚毫無顧慮的做自己,因為在她的心中也住著一個桀驁不馴的女孩。
她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她最愛的安生幫她去實現(xiàn),安生替她看更遠的風景,走更多的路,安生做著那個肆意的自己,正是七月心中渴望的樣子,所以七月愛安生,愛那個和自己不一定的女孩,愛那個一直在做自己的女孩,愛那個自己渴望成為的女孩。
也許沒有家明,安生也會是安生,七月還會是七月,但是因為家明,安生更加安生,七月卻不想再做七月。
5.
在影片中,當七月和家明要結婚時,家明選擇了逃婚,七月終于有勇氣選擇自己想過的人,但是這一次她依舊自私的讓對方替自己做決定,亦如當初安生替她做決定選擇離開一樣,她以同樣的方式逼走了家明,成全了自己。
因為這樣她就依然是無辜的她,這樣她就可以毫無畏懼的去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
很不幸的是,她懷了家明的孩子,她找到安生,最終選擇把孩子生下來,但是她還沒來及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卻難產(chǎn)而死,孩子最終被安生收養(yǎng)。
七月的人生有太多遺憾,安生用文字還七月一個燦爛的人生,一個自由的人生,因此安生以七月為筆名寫了《七月與安生》這部小說,在小說中,七月過著安生曾經(jīng)漂泊的日子,她終于圓夢了。
而現(xiàn)實中的安生,結束了漂泊的生活,撫養(yǎng)了七月的孩子,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我想每個人都是這樣,安定的人羨慕漂泊的人,漂泊的人羨慕安定的人。
七月想成為流浪的安生,安生想成為安穩(wěn)的七月。她們是彼此影子,彼此羨慕著對方,卻又只能做讓對方羨慕的自己。
影片導演曾國祥說:“七月和安生,其實是一個女人的兩面,是我們成長到人生中的一個階段的轉變。可能,小時候你是安生,長大成熟后變成了七月;或者,小時候你是七月,但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想要做回安生。軌跡不同沒關系,都一樣精彩?!?br>
6.
我之所以說這是一部燒腦的電影就是因為,看電影時你需要跳出安妮寶貝的原著,需要跳出電影中安生筆下的《七月與安生》,從而還原一個最真實的七月與安生的現(xiàn)狀。因為小說和現(xiàn)實還差著一個放大鏡的距離。
一位豆瓣的影評人這樣評論這部電影,他說:七月與安生,熟稔的如同一個軀體里的兩個靈魂,花開兩朵,一蓮并蒂。
所以我想,每個像七月的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安生,每一個像安生的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七月。
安生表面張狂,心里卻住著一個柔弱的七月;七月表面柔弱,心里卻住這一個不羈的安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七月與安生的結合體,因為我們都是矛盾體。
影片中七月替安生安定,安生代七月流浪。七月替安生裝乖,安生代七月叛逆。七月替安生享受溫暖和愛情,安生代七月體味冷漠和漂泊。
安生做的了自己,卻并不安生,七月做的了人見人愛,卻做不了自己。也許我們都被別人羨慕著,也許我們正過著別人羨慕的生活,也許也有人過著我們渴望的生活。
但愿我們都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既能做的了自己,又能人見人愛。
這是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電影,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電影,雖然我們的一生遠沒有主人公那樣豐富多彩,但是每個人又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這是一部對人性自身探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