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心臟病發作多是由于一條或者多條冠狀動脈(負責保持心臟功能、為心臟供血的動脈)堵塞,引發心臟供血緩慢或停滯而導致的疾病,嚴重時會致死。而心源性猝死(SCD)是因為心臟發生不規則心臟電干擾,使得心臟發生顫動(稱為心室纖顫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而不再做泵動,心臟不再泵動就會阻止血液流向身體各器官,導致心臟功能、呼吸和意識突然喪失,這種情形下病人會很快死亡。心源性猝死是美國“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s)事件的主要成因,每年約有二十九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這占據了美國心臟病死亡人數的一半。成年人高發心源性猝死的年齡階段是30至40多歲,其中男性是女性的兩倍,少兒較少發作心源性猝死。
心臟停止跳動后,大腦無法獲得含氧血液供應,最快在一分鐘內就會永久性大腦損傷,最多幾分鐘會導致死亡。因此幫助失去知覺且不能正常呼吸的病患者,就是在同死神賽跑。根據世界著名醫學研究機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指引,遇到周邊人發生這種情形要做的事情是:
1 撥打應急救助電話
2? 快速檢測病人呼吸,如呼吸不正常,執行心肺復蘇術(CRP),以每分鐘100至120下的頻率按壓病人胸部,兩次按壓之間讓病人胸部得到擴張,持續進行CRP直到有可用的便攜式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或急救人員到達為止。
3 若是現場有AED設備,跳過第2步立即直接使用,并在AED充電的間隙施行CRP。重復使用AED,直到病人恢復意識或急救人員接管為止。心源性猝死主要是心室顫動導致,因此能快速除顫的AED才是拯救此疾病的關鍵利器,應該在公共場合和高危人群的家中配備,并使之隨時可用。
到目前為止,在年輕人群中高發的心源性猝死疾病,其確切致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根據梅奧診所的指引,多種因素會導致心率失控,這種不正常的心率狀況被統稱為“心室顫動”(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現在發現的年輕人心源性猝死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簡稱HCM)。這種心臟缺陷通常有家族史,表現在心肌璧變厚,增厚的肌肉組織會擾亂心臟電系統,導致心率不齊,嚴重時候會出現猝死。然而比較麻煩的是,雖然增厚性心肌病是30歲以下心源性猝死的常見病因之一,但大多數情況下它不會致命,而且很難事先通過檢驗篩查發現。
2 冠狀動脈異常(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有些人有先天性的冠狀動脈連接異常。在運動過程中冠狀動脈受到壓迫后,無法為心臟本身提供足夠血液供應。
3 長QT綜合癥(Long QT syndrome),這種遺傳性心率失常疾病會導致心率過快、紊亂等狀況,并經常引發昏厥。患有長QT綜合癥的年輕人猝死的風險會大些,同樣麻煩的是,長QT綜合癥的臨床表現具多樣性,患者可以終身無癥狀,也可能早在嬰兒期就發生猝死。
4 先天性心臟系統異常,包括心臟結構異常,比如出生時候未被發現的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異常。心臟電生理系統異常等。
5? 胸部鈍擊也會引發心臟猝死,心臟搏動周期的某個節點上,胸部突然受到打擊也會引發心室顫動,雖然這個情形比較罕見,但確實有冰球運動員和拳擊運動員因此而死亡。此外病毒或其他疾病引發的心肌炎也會導致心臟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眾多病因比較難以發現、發病時征兆不清晰、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預防治療,且發病到死亡時間很短,因此難以防范。如果鍛煉時候出現無法解釋的昏厥,可能表明心臟出了問題,對于有過家族成員發作的情形,也應該保持警覺。不過呼吸急促、胸痛可以是心源性猝死的征兆,也可能是諸如其他健康問題比如哮喘的征兆。這些都導致心源性猝死難以預防和治療。對于已經確診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以通過在體內植入心臟復律除顫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簡稱ICD),這種植入體內的設備可以監控心率,如發現危及生命的心率失常,ICD會主動電擊心臟來恢復正常的心率。
目前醫學界對于如何篩查識別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的做法存在爭論,意大利等一些國家利用心電圖進行篩查,然而這種模式昂貴且經常會有假陽性結果出現(即不存在異常或疾病但反饋出有此類狀況),這種不確定性會引發不必要的擔憂。
無論如何,規律生活、勤于鍛煉、保持輕松愉快心態是顛撲不破的健康長壽之道。
(以上素材編譯自mayoclinic.org? WebMD.com inquirer.com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