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過程也如經營婚姻生活,甜蜜固然有,陣痛也是少不了的。
一.自大
香帥的金融課專欄上線了,又掀起一波剁手狂潮,我也沒能“幸免”。但這一次的狂潮中,我發現了一些變化:
1.得到用戶是否開始迷失了初心
我們是全中國最愛學習的一群人,我們要向最頂尖的老師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這是當初羅胖攜「得到」和我們見面時我們共同的認知。
但是隨著專欄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多,用戶越來越多,矛盾必然就會出現。
首當其沖的就是 商業與知識 的矛盾:專欄是一個服務產品,它需要賣得好,也應該被推廣普及給更多需要學習的人,它需要有價值體現和吸引力,知識又是無形商品,價值的體現只能通過展望未來,通過舉例子講故事來告訴用戶未來可能得到的收獲。但是,專欄同時還是一個傳授內容的知識,它對人們今后的生活和行動會產生持續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可不一定全是正面的。
當我們在說:“學習金融課就能走上財富自由之路”時,我們也要明白金融這片高地上有多少尸橫遍野。
“一切問題都是金融問題”,這樣的泛金融化解釋需要警惕,因為我換一句話說:一切問題都是心理學問題也沒什么不對
我不反對推廣也不是反對營銷,相反,我很支持羅胖和「得到」也受益于它,但正因如此,我想提醒它,提醒我們一同學習知識的伙伴,要知道一個產品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影響多大,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要知道訂一個專欄學習的目的,也要知道市場的風險遠大于你我運用自己所學所能掌控的范圍,避免用力過猛。
我們的初心是學習知識,「得到」是一個平臺和入口,連接一門我們也許完全陌生的學科,但從入門到掌握再到應用是不可能只通過一年專欄的學習就達到的。
2.在「得到」上的學習矛盾迭起
主要有三對矛盾:
1.學到很多知識 vs 吃不透不會用
每個專欄都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聽課一定會有收獲,一定是感覺認知升級,思維迭代。但是一年多了,深度用戶們開始發現,我的工作和生活也許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改善,沒有預期的那么大進步,我學了那么多知識,怎么不會用呢?焦慮
2.專欄要訂 vs 訂的太多
最開始猶豫的是這個專欄要不要訂,到了現在糾結的是今天的課要不要聽,好像聽不過來但又不愿放棄,時間不夠用,腦子不夠用,又堆了一周的課,什么時候把它補上?焦慮
3.要不要寫留言 vs 一定要被精選
剛聽課時水平低不敢寫留言,后來聽完課有點體會了想寫一條好留言,再看留言區很多大神已經占領山頭自成一派,也想死磕自己做個山大王,可是留言精選并不是每個人的常態,耗時耗力寫出的留言一旦落選就心情低落,我學的不好,還有必要學嗎?焦慮
二.自否
這三對矛盾目前開始困擾著大量的得到深度用戶,影響著我們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我們覺得糾結和迷茫,知識焦慮緩解了一段時間,現在又回來了,而且更加劇了。
我也不例外,覺得知識欠缺太多訂了很多專欄,但好在我還是學生,時間精力比較多也更容易調配,可其他人呢?每天要上班掙錢帶孩子,注意力帶寬本就所剩不多,利用空余時間繼續學習的心是好的,可如果同樣身陷在這些矛盾沖突和學習焦慮中,還不自知,還不反思,豈不是白費了那一顆求學的好心。
所以我急切地想問自己也問大家,學習到現在,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想想在「得到」的學習方法了?
吳軍老師在【谷歌方法論】中總結過計算機思維的“三觀”,我認為用以指導我們化解“三大矛盾”非常合適:
1. 宏觀:找到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對應;
矛盾1:學到很多知識 vs 吃不透不會用
計算機思維需要你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找到計算機的解決策略,同樣地在線上10分鐘的專欄學習,需要你回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要么指導你解決工作和學習上的一個問題,要么引發你的思考提出疑問,從而去進一步閱讀,專欄學習永遠無法代替系統閱讀和深入思考。
何帆老師為我們找過一個學習榜樣:本杰明·富蘭克林,同時指出:
你們和富蘭克林最大的相同之處是:都相信知識并不僅僅是從學校里學來的。你們和富蘭克林最大的差距是:還沒有練就那種強大的自我升級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 中觀: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做到全局最優;
矛盾2:專欄要訂 vs 訂的太多
數量永遠不能作為我們學習無效的借口,知識是無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調配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形成自己對專欄學習的操作系統,如何分配專欄學習優先級,如何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相銜接,是我們每個想做“終身學習中”的人不可缺失的思考。
何帆老師早就指明了學習成長是一條艱難的路,要想做一個自我造就者,就要學會“磨礪自己”的學習方法。
首先,你必須付出十倍的艱辛。問問自己:
我們有沒有產生過想抄近路、走捷徑的心理?是否以為只要每天花很少的時間,聽聽專欄文章,就能代替自己去讀書、思考和寫作這些更為艱辛的事情?
但是很遺憾,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捷徑的。你們要走窄門,不要走寬門。
其次,你必須有不可饜足的好奇心。追尋知識的路很長,一年一季遠遠不足矣,你要不斷的追,不斷的問,扎到書堆里讀歷史,學理論,投身實踐中找問題,補漏洞,真正的學習是在路途中,不是在終點站。
最后,你得自我調節,有堅毅的信念。一方面,你會感到很孤獨,因為別人走的路跟你不一樣,也要接受前進路上的曲折;另一方面,你需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者
3. 微觀:合理組織和利用資源,凡事留有余地。
矛盾3:要不要寫留言 vs 一定要被精選
這才涉及到具體技能的方面,首先留言一定不是學習的唯一方法,其次,留言是否被精選一定不是衡量學習質量的硬指標。
課程的吸收和理解是需要思考的,而你思考的結果可以通過及時的留言作為反映,這固然是個好方法,但建立自己的筆記,文章,導圖或任何形式的“數據庫”才是對學習資源的組織利用,計算機會對各種資源編號存儲,然后根據編號來訪問,再配合算法,這是實現計算機各種應用好壞的關鍵。在學習中,它等同于我們處理各個專欄知識的條理性,是轉化為我所用的關鍵一步,計算機也需要預備緩存以應對突發情況,何況我們呢
三.自省
慢一點,做一個笨人
做一個受上帝眷顧的笨人,
做一個只看得清自己的笨人,
做一個有心中邊界的笨人。
我靜下心來去復習吳軍老師第一季[硅谷來信],其實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吳軍老師早已經提醒過,當時的你一定聽見記住理解了,但只經過短短數月,至今已被我們忘到哪去了:
1.教育是味中藥,看人起療效
教育對于有些人是錦上添花,對有些人是雪中送炭。對于一個快餓死的人,要提供給他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碗小米粥,讓他先活過來。以技能教育為主的公立教育目的就在于此,它所提供的就是這樣的小米粥。當然,一個人并非從一所一般的大學畢了業,就已經能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因為他喝下去的,可能只是一碗熱開水而已。
——〈第133封信〉
2.終身學習不只是一句口號
終身學習的第一個方法是自己學習,第二個方法是抱團學習,第三個方法是干脆再讀一個學校。
像“得到” App 這樣,將一門課分散在一年內講完,也是可以的,而這能夠堅持下來的前提,是經常參加討論和發言。
那些參加培訓的人最后的收獲不僅僅取決于是否專心聽講了,還在于是否將所學的內容應用上了,今天好的培訓都有課后隨訪,而僅僅以掙錢為目的的培訓則是收完錢就了事了。
3.埋頭狂奔的同時要抬頭看路
繼續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有兩點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學習方法不同
建議:1.對于想接受繼續教育的人來講,如果想不清楚為什么學,千萬不要去浪費時間和金錢。
2.繼續教育是一個邊學邊實踐的過程,而不是學一大堆的課程,然后放在一邊。
3.從事一個行業,不僅需要有這個行業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需要理解這個行業的思維方式,這不是自學和短期培訓可以做到的,需要系統學習。
4.繼續教育今后是必須的,需要目的明確,而且要能學以致用。
——〈第349封信〉
近期學習過程中遇到諸多矛盾難題,于是做出以上分析,若學友有同樣的思考心得歡迎交流指教,此外若能引發部分學友的一點思考也是值得的,謝謝閱讀
Arya 安豆豆